第115章 温庭筠:从漂泊孤童到“温八叉” (第3/3页)
筠在客栈里喝酒。他拿着圣旨,笑了半天,最后一口喝干碗里的酒,把圣旨扔在桌上:“不考就不考!这破科举,我还不稀罕呢!”
夜里没人的时候,他摸着母亲的遗像(那时候他娘已经去世了),还是掉了眼泪。他这辈子,最大的愿望就是考中进士,让娘能风光一回,可现在,连这个机会都没了。他想起小时候娘带着他漂泊的日子,想起老秀才说他“有出息”的话,想起那些嘲笑他“温钟馗”的人,心里像被刀割一样疼。
有人说温庭筠傻,放着好好的才华不用,非要去帮人作弊,自毁前程。可他自己知道,他不是傻,是不甘心——不甘心寒门子弟的才华被埋没,不甘心权贵能随意践踏规则,不甘心空有一身本事,却连个证明的机会都没有。
被贬到隋县当县尉的日子,温庭筠过得很憋屈。县尉是个芝麻小官,每天要处理的都是鸡毛蒜皮的小事,比如调解邻里吵架、抓小偷小摸,根本用不上他的才华。他常常一个人坐在县衙的院子里喝酒,喝多了就写诗,诗里满是愤懑:“凤凰诏下虽沾命,鹦鹉才高却累身”——皇帝的圣旨虽然给了我官职,我这才华,反而成了拖累我的东西。
就算过得再憋屈,他也没放弃写诗。在隋县的那几年,他写了很多反映民间疾苦的诗,比如《烧歌》里写“起来望南山,山火烧山田”,把农民烧山种地的辛苦写得淋漓尽致;还有《织锦词》,写织女“札札机声晓复晡,眼穿力尽竟何如”,感叹织女的辛劳。这些诗,没有了以前的艳丽,多了几分沉重,也让更多人看到了晚唐的社会真相。
后来有人问温庭筠:“你后悔帮人作弊吗?后悔没考中进士吗?”
他想了想,摇摇头:“我后悔的是没早点看透科举的本质,让我娘担心;但我不后悔帮那些书生,也不后悔跟权贵较劲。我温庭筠这辈子,宁可不做官,也不能丢了‘真’字——写诗要真,做人更要真。”
这就是温庭筠,一个出身寒门的才子,一个才华横溢却屡试不第的“倒霉蛋”,一个敢跟权贵叫板的“叛逆者”。他的崛起,靠的是天赋和努力;他的困境,是晚唐寒门子弟的缩影。就算命运对他不公,他也没低头,没放弃,用一支笔,写出了自己的人生,也写出了晚唐的风骨。
后来,他离开了隋县,继续漂泊,从江南到巴蜀,从长安到洛阳,走到哪儿写到哪儿。他写的词,后来成了“花间派”的开山之作,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文人;他的故事,也成了晚唐诗坛上一段让人又叹又惜的传奇。
没人知道,在那些漂泊的夜里,温庭筠会不会想起大中九年的科场,会不会想起叉手写诗的模样。但所有人都知道,那个叫温庭筠的“温钟馗”,那个“温八叉”,那个敢大闹科场的寒门才子,用他的才华和倔强,在晚唐的历史里,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不是因为他当了多大的官,而是因为他活出了“真”,写出了最动人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