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115章 温庭筠:从漂泊孤童到“温八叉”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115章 温庭筠:从漂泊孤童到“温八叉” (第2/3页)

了个“考场枪手”的名声。

    先说说他的“温八叉”传说。那时候科举考诗赋,要求写一首八韵诗,也就是十六句,每两句一韵。别的考生绞尽脑汁,写半天可能还凑不齐一句,温庭筠倒好,往考场上一坐,手往胸前一叉(这是他思考的习惯),叉一次手就能想出一韵,叉八次手,一首八韵诗就写完了!速度快得让考官都看傻了。

    有次科举,主考官想亲眼看看“温八叉”是不是真的,特意把温庭筠安排在眼皮子底下。开考铃一响,别的考生还在磨墨构思,温庭筠叉着手开始想了:第一次叉手,“首联”出来了;第二次叉手,“颔联”有了;没半个时辰,八次手叉完,诗也写完了。

    他放下笔,对着考官笑了笑,起身就交卷了。考官拿起他的卷子一看,字写得工整,诗句也漂亮,当场就叹:“这才华,真是古今少有!”

    就是这么个“天才”,每次考完都名落孙山。为啥?不是他写得不好,是他太“狂”,还爱“多管闲事”。

    温庭筠这辈子最恨的就是“权贵作弊”。晚唐的科举早就不是“唯才是举”了,很多权贵子弟不用真才实学,靠家里的关系就能上榜,甚至花钱买通考官,把真正有才华的寒门子弟挤下去。温庭筠看不惯这个,不仅在诗里暗讽,还在考场上“搞事情”——帮别人答题。

    一开始只是帮身边相熟的穷书生,后来帮的人越来越多。他觉得“我考不上没关系,能帮这些有才华的人考上,也算没白费我的本事”。可他忘了,科举是朝廷的大事,“帮人答题”就是“舞弊”,是大罪。

    真正让他栽大跟头的是大中九年(855年)那回科举。主考官是礼部侍郎沈询,听说温庭筠爱帮人作弊,特意把他安排在“隔离座”——单独一个桌子,离别的考生远远的,还派了两个小吏盯着他,心想“这样你总没法帮人了吧”。

    温庭筠是谁?他早有办法。开考后,他假装埋头写自己的卷子,其实趁小吏不注意,用纸条把答案写好,揉成小团,往旁边考生的桌子底下扔;有时候还故意咳嗽几声,用暗号告诉别人怎么写。就这么着,他居然在两个小吏的眼皮子底下,帮了八个考生答题!

    考完试,沈询收到举报,说温庭筠又帮人作弊了。沈询一开始还不信,派人去查,结果八个考生的卷子,有好几句诗跟温庭筠的草稿长得像,还有人直接承认“是先生帮我写的”。沈询气得拍桌子:“温庭筠!你这是把科场当儿戏!”

    温庭筠一点都不慌,反而当着沈询的面说:“大人,那些权贵子弟靠关系上榜,您不管;我帮几个寒门书生,您倒较真了?这科举,考不考还有什么意思!”

    这话彻底得罪了沈询。沈询不仅把温庭筠的卷子判了“不及格”,还上报朝廷,说他“扰乱科场,目无王法”。朝廷很快下了旨:贬温庭筠为隋县尉,而且“永不得参加科举”。

    消息传来,温庭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