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m.xvipxs.net
第115章 温庭筠:从漂泊孤童到“温八叉” (第1/3页)
晚唐的风,总带着点说不出的凉。公元815年前后,太原祁县的一条小胡同里,常有个穿打补丁衣裳的妇人,牵着个三四岁的小男孩走街串巷——妇人是温庭筠的母亲,小男孩就是幼年的温庭筠。那时候的他还不叫“飞卿”,街坊邻居都喊他“温娃”,没人知道这孩子将来会成“花间派鼻祖”,更没人知道他这辈子会栽在“科举”两个字上。
温庭筠的祖上其实风光过——唐初宰相温彦博就是他太爷爷,家里也曾是名门望族。到了他爹这一辈,家道早就中落了,他爹只是个没品级的小吏,挣的俸禄刚够糊口。
更惨的是,温庭筠才三四岁,他爹就病死了,家里的天一下子塌了。他娘没办法,只能带着他离开祁县,去江南投奔远房亲戚,一路上靠帮人缝补浆洗换口吃的,日子过得捉襟见肘。
有次路过苏州,娘带着他在客栈落脚,隔壁住了个老秀才,夜里总在灯下念诗。温庭筠趴在门缝上听,听着听着就记下来了,第二天居然能一字不差地背给娘听。老秀才听说了,特意找来考他,没想到这孩子不仅能背诗,还能说得出诗里的意思,老秀才拍着大腿叹:“这孩子是块读书的料!可惜生在穷人家,不然将来肯定有出息!”
这话点醒了温母。从那以后,不管日子多苦,她都要省出钱来给温庭筠买旧书、请先生。温庭筠也争气,五六岁就能背《论语》,七八岁开始学写诗,十岁时写的《早秋》,里面有句“高梧一叶坠,独宿始知秋”,连当地的老儒都夸“有老成人之风”——你想啊,一个十岁的孩子,能写出落叶知秋的细腻感,这天赋可不是一般人能比的。
天赋不能当饭吃,更不能改变“寒门”的出身。等温庭筠长到十五六岁,模样长开了,却没长随心意——史书记载他“貌寝丑”,就是又矮又丑,脸还有点歪,跟传说里捉鬼的钟馗有点像,街坊里的小孩见了他,都跟着喊“温钟馗”。
那时候的人都讲究“以貌取人”,尤其是文人圈子,长得不好看,连跟人交往都费劲。温庭筠心里憋着股劲:你们笑我长得丑,我就用才华压过你们!
他还真做到了。二十岁出头,温庭筠的诗名就传到了长安。那时候的他,给自己取了字“飞卿”,寓意“展翅高飞”。他写的诗,既有“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的质朴,又有“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的艳丽,不管是读书人还是老百姓,都爱读他的诗。有人说“温飞卿的诗,能让冻饿之人忘了饥寒”,这话虽然有点夸张,却也说明他的才华有多招人喜欢。
温庭筠心里最在意的,不是诗名,是科举——在晚唐,考中进士,才能当官,才能改变自己和母亲的命运,才能让那些嘲笑他的人闭嘴。谁也没料到,这科举之路,会成了他一辈子的“坎”。
要说温庭筠考科举,那可太有“戏剧性”了——他的才华在考场上简直是“降维打击”,却偏偏屡试不第,还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m.xvipxs.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