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113章 陆羽:把茶煮进诗里的“茶圣”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第113章 陆羽:把茶煮进诗里的“茶圣” (第3/3页)

的那些话,其实都藏着《六羡歌》的哲思——不追求奢华,尊重自然,守着茶的本真。

    比如他在《茶经·五之煮》里写:“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意思是煮茶最好用山泉水,其次是江水,最差是井水。这不是他瞎编的,是他跑遍各地试出来的——山泉水清、软,不会破坏茶的味道;江水比如故乡的西江水,干净、有灵气;而井水多在城里,容易被污染,煮出来的茶会带点涩味。这就像他不羡黄金白玉一样,他觉得茶的“好”,来自自然,不是靠器具堆出来的。

    再比如他写煮茶的火候:“如鱼目微有声为一沸,边缘如涌泉连珠为二沸,腾波鼓浪为三沸。已上水老,不可食也。”意思是水开分三沸,过了三沸就“老”了,不能煮茶了。

    他把水开的样子写得像诗,“鱼目微有声”“涌泉连珠”,多形象!而这背后,是他对茶的“较真”——煮茶不能马虎,要懂水、懂火,就像做人不能敷衍,要守着自己的“真”。

    他还在《茶经》里写采茶:“凡采茶,在二月三月四月之间……其日有雨不采,晴有云不采;晴,采之。”意思是采茶要选晴天,下雨天、阴天都不行,因为茶叶上的露水多,会影响茶的味道。

    他写这个的时候,肯定想起了在径山茶区,跟着茶农凌晨采茶的样子——茶农说“晴天的茶,香得透”,他就记下来,写进书里。这就是他不羡“朝入省、暮入台”的原因——和茶农一起采茶、听他们说茶的故事,比在官场上勾心斗角,踏实多了。

    有次皎然和尚问他:“你写《茶经》,到底想告诉世人什么?”

    陆羽想了想,说:“我想让大家知道,茶不是奢侈品,是自然给我们的礼物。煮茶不用金器,喝茶不用讲究排场,懂它、爱它,就能喝出茶里的好。就像做人,不用追求富贵,守着本真,就活得自在。”

    这话,其实就是《六羡歌》的另一种说法——不羡荣华,爱茶的本真;不追名利,守心里的自在。

    茶圣的“遗产”:一杯清茶,一首短诗,一种人生

    陆羽活到七十多岁,最后是在湖州的一个小茅屋里去世的。他去世前,还让弟子帮他接了西江水,煮了最后一壶茶,念了一遍《六羡歌》。据说他闭上眼睛的时候,嘴角还带着笑,手里还攥着那本翻旧了的《茶经》。

    他虽然没留下多少诗,一首《六羡歌》,就够后人琢磨一辈子。后来的文人,比如白居易、苏轼,都爱念他的《六羡歌》——白居易被贬江州时,煮茶时就念“不羡黄金罍”,说“陆羽懂我”;苏轼被贬黄州时,也用瓦罐煮茶,写“且将新火试新茶”,其实就是学陆羽的淡泊。

    而现在的我们,喝到一杯好茶时,也该想起陆羽——想起那个不羡黄金、不羡官帽的“茶痴”,想起他蹲在江边煮茶的样子,想起他《六羡歌》里的那句“千羡万羡西江水”。其实我们羡慕的,不仅是西江水,更是陆羽那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就不被外界诱惑”的坚定——不羡别人的荣华,守自己的热爱;不追表面的光鲜,爱内里的本真。

    就像煮茶一样,水不用太好的泉,器具不用太贵重的瓷,只要茶叶是好的,火候是对的,就能煮出一杯好茶。做人也一样,不用太追求名利,不用太在意别人的眼光,要守着自己的“真”,做自己喜欢的事,就活得踏实、自在。

    这就是陆羽留给我们的“茶之哲思”——藏在《六羡歌》里,藏在《茶经》里,更藏在每一杯清茶里。每次我们端起茶杯,都该想想那个写“不羡黄金罍”的陆羽,想想他教会我们的:最好的生活,不是拥有多少荣华,而是能像茶一样,清淡、本真,却有余香。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