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112章 九老雅集:白居易的暮年狂欢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第112章 九老雅集:白居易的暮年狂欢 (第3/3页)

种满了白荷,风一吹,荷叶就哗啦啦响。凉亭是竹制的,挂着竹帘,里面摆了张圆桌,铺着浅绿的绫罗桌布。

    那天一早,李元爽就来了,穿着粗布短褂,背着个竹篓,里面装着灵芝和几种草药:“给老兄弟们泡水喝,能解暑。”释如满也随后而至,一身灰色僧袍,手里托着个木盒,里面是寺里做的素斋:“素鸡、香菇酱,都是家常味道。”

    老朋友们一见这两位,都围了上来。刘真盯着李元爽的头发:“李老先生,您这头发里还有黑丝呢!有什么秘诀?”李元爽哈哈笑:“哪有什么秘诀,就是天天上山走路,吃的都是自己种的菜。”大家又看向释如满,张浑问:“大师,您真有136岁了?”释如满笑着点头:“出家人不打诳语,只是虚度光阴罢了。”

    九位老人围坐在凉亭里,阿福端上冰镇的绿豆汤,又摆上酒菜。这次的酒是冰镇的米酒,装在青瓷碗里,喝一口透心凉。白居易看着眼前的景象,忽然感慨:“人生七十古来稀,咱们这里最小的吉旼也67了,还有李老先生、如满大师这样的长者,能聚在一起,真是难得啊。”

    释如满拿起茶杯,轻轻抿了一口:“乐天居士说得极是。人生如白驹过隙,当及时行乐,莫负春光。”说着,他让小和尚取来纸笔,提笔写下一首诗:

    “一百三十有六旬,烟霞洞里乐天真。

    不将产业为家事,唯贮琴书作主人。”

    字迹清隽,带着禅意。

    众人传着看,胡杲竖起大拇指:“大师这诗,比我们这些俗人写的有味道!”白居易也来了兴致,接过笔,在旁边添了几句:

    “雪鬓霜眉白布袍,笑携诸老醉溪桥。

    儿孙莫惜阶前月,且与先生弄晚潮。”

    郑据、刘真他们也跟着写诗,有的写荷花,有的写山居,凉亭里的墨香混着荷香,格外清雅。

    聚会快结束时,白居易说:“今日九老相聚,实属难得,不如请人画下来,留作纪念?”众人都赞同。他早就请好了当时有名的画家郑儋,郑儋带着画具赶来,先坐在一旁观察——白居易坐在中间,手里拿着酒杯,嘴角带笑;胡杲靠在竹椅上,手里摸着胡子;李元爽捧着草药,眼神温和;释如满双手合十,神态安详。

    郑儋下笔很快,没一会儿,九位老人的模样就跃然纸上。他还在背景里画了池塘的荷花、凉亭的竹帘,连桌上的酒菜都画得清清楚楚。画完后,白居易站在画前,想了想,提笔在上面题了诗:

    “九老今朝集,千春此会稀。

    时闻簪组客,大笑向荷衣。”

    后来,这《九老图》在洛阳城里传开来,好多文人都来白居易家观赏,有人还临摹了副本带回家。有人问白居易,这么大年纪了,怎么还爱折腾这些聚会。白居易笑着说:“老了怕什么?有朋友在,有诗酒在,日子就有意思。”

    许多年后,洛阳城里还流传着九老雅集的故事。有人在书坊里看到《九老图》的摹本,会指着上面的老人说:“这是白乐天,这是胡杲先生,他们当年在龙门山喝酒联句,可热闹了!”

    而那首《七老会诗》,也被收录在诗集里,每当有人读到“共寻三径联席饮,同上五峰列队游”,就会想起会昌五年的那个暮春,和那个盛夏的香山别墅——一群白发老人,用诗酒和友谊,把暮年的日子,过成了最热闹的春天。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