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8章孟郊与韩愈:中唐文坛的忘形之交 (第2/3页)
擂台似的,看谁的句子更奇,更有劲儿。元和元年的一个冬夜,韩愈和孟郊住在洛阳的小酒馆里,外面下着雪,屋里生着小炭炉,两人就着酒,写起了《城南联句》。
韩愈先起头:
“竹影金琐碎,泉音玉淙琤。”
孟郊眼睛一亮,接道:
“琉璃剪木叶,翡翠开园英。”
韩愈一拍桌子:“好!”又写:
“孤鸿迷鸟道,万马失前程。”
孟郊喝了口酒,眉头一皱,接:
“蚁穴何时休,星槎几时还?”
就这么一来一回,从天黑写到天亮,写出了154联的长诗,还发明了“跨句联法”——韩愈写第一句,孟郊接二、三句,韩愈再接四、五句,像两个人跳双人舞,节奏严丝合缝,谁也不抢谁的风头。
酒馆老板早起开门,看见这俩人大半夜不睡觉,围着桌子写诗,地上扔满了废纸,炭炉都快灭了,忍不住叹:“你们这哪是写诗,是跟字拼命啊!”孟郊笑着说:“不拼命,写不出心里的话。”韩愈点头:“对,诗就得‘刿目鉥心’——像用刀子把心剖开,把最真的东西掏出来。”
除了“奇崛”,他们的联句里,藏着最软的友情。还是那个冬夜,写完《城南联句》,两人都累了,孟郊看着窗外的月亮,随口念:
“我心随月光,写君庭中央。”
韩愈没多想,接道:
“月光有时晦,我心安所忘。”
话一出口,两人都愣了——孟郊是说“我的心跟着月光,飞到你家里”,韩愈是答“就算月光暗了,我心里也不会忘了你”。
没有“兄友弟恭”的客套,没有“久仰大名”的虚话,就两句简单的诗,把“我懂你”三个字,说得明明白白。后来孟郊回忆起这事,总说:“退之这小子,肚子里的话,比我自己还清楚。”
他们的友情,还是“互相成就”的。韩愈是孟郊的“伯乐”——孟郊中进士后,没人知道他是谁,韩愈立刻写《送孟东野序》,到处给人看:“孟郊的诗,比魏晋的高山还厉害!”后来孟郊没官做,韩愈又给宰相郑余庆写推荐信,把孟郊的诗夸得天上有地下无:“他的诗‘横空盘硬语’,字字都有劲儿,这样的人,该当官!”最后孟郊能当上溧阳县尉,全靠韩愈这封推荐信。
而孟郊,是韩愈的“心灵靠山”。贞元十九年,韩愈因为写《论佛骨表》骂唐宪宗信佛,被贬到阳山当县令。阳山偏远,到处是瘴气,韩愈一路走,一路觉得心灰意冷,甚至想“干脆辞官算了”。
就在他走到连州时,收到了孟郊的诗——《连州吟》三首,纸都皱巴巴的,像是被眼泪打湿过。其中一句写:
“连州山水好,迁客心自闲。
丈夫四方志,安可辞固穷?”
韩愈读着,就哭了——孟郊知道他委屈,知道他不甘心,所以不说“别难过”,说“你是大丈夫,这点苦算什么”。
那天晚上,韩愈把孟郊的诗贴在墙上,每天起床都读一遍。后来他在《与孟东野书》里写:“要是没有你的诗,我在阳山,早就垮了。”
寒士的友情,最见真章的不是顺境时的“锦上添花”,是逆境时的“雪中送炭”。孟郊和韩愈一辈子都穷,都苦,却总把仅有的“暖”,分给对方。
孟郊在溧阳当县尉时,因为总去河边写诗,被县令罚了半俸。每月拿到那点钱,连母亲的药钱都不够,他只能每天啃咸菜,把省下来的钱给母亲买米。韩愈听说后,立刻从洛阳寄了钱过来,还裹着一件自己的旧棉袄——棉袄里夹着张纸条:“东野兄,天冷,别冻着。钱不够再跟我说,我还有。”
孟郊收到棉袄时,棉袄还带着韩愈的体温。他穿着那件比自己小一号的棉袄,坐在河边写诗,就觉得不冷了。后来他给韩愈回信,说:“你的棉袄,比溧阳的炭火还暖。”
更让孟郊感动的是,韩愈把自己的诗稿都托付给了他。有次韩愈要去潮州任职,临走前把一捆诗稿交给孟郊:“这些诗,别人看不懂,你能改。我要是走了,你就把它们整理出来,别让它们埋了。”孟郊抱着诗稿,像抱着韩愈的命——他知道,诗人的诗稿,比金银还珍贵。后来孟郊去世前,特意把韩愈的诗稿交给儿子,叮嘱:“一定要还给韩叔叔,这是他的心血。”
而韩愈对孟郊,更是“生死相托”。元和九年,孟郊在赴任兴元军参谋的路上病逝,消息传到洛阳时,韩愈正在写文章。他手里的笔“啪”地掉在纸上,墨水晕开一大片,像个黑窟窿。
韩愈立刻放下手里的事,连夜赶去阌乡——他要去送孟郊最后一程。路上遇到大雪,马车走不动,他就下来步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