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章 王之涣的失意路与千古名 (第2/3页)
他跟王昌龄、高适这些诗人成了好友,几个人聚在一起,最爱做的事就是“旗亭画壁”——找个酒楼上,把写的诗念给歌女听,谁的诗被唱得最多,谁就赢酒喝。
有一回王之涣指着最漂亮的歌女说:“她要是不唱我的诗,我这辈子就不跟你们比了!”结果那歌女一开口就是“黄河远上白云间”,把王之涣美得差点把酒杯碰倒。
可好日子没过几年,麻烦就来了。开元十四年(726年),县里来了个新县丞,看王之涣诗名盛过自己,心里就犯了嘀咕。刚好那会儿县里收税出了点差错,新县丞就抓住机会,到处散播谣言,说王之涣“利用职权勾结商人,私吞税款”。王之涣是个暴脾气,哪里忍得了这个?他拿着账本去找县丞对质,可对方早就把凭证改了,根本说不清。
那天晚上,王之涣站在衡水的运河边,看着船灯在水里晃来晃去,就觉得没意思了。他回到县衙,把印信往桌上一放,写了封辞职信,开头就八个字:“遂化游青山,灭裂黄绶”——老子不干了,要去游山玩水,把这破官服给扔了!
这一游,就是十五年。
王之涣背着个布包袱,先回了趟绛州老家,跟家里人打了个招呼,就骑着马往西边去了。他走的是黄河古道,从龙门石窟到鹳雀楼,一路走一路看。
站在鹳雀楼上时,正是傍晚,夕阳把黄河染成了金红色,远处的群山像卧着的巨龙,他就来了灵感,掏出笔在墙上写: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写罢把笔一扔,对着黄河大喊一声,惊得水鸟扑棱棱地飞起来。
后来他又往边塞去,走到凉州城下时,正赶上守军换防。士兵们穿着铠甲,手里的长矛在阳光下闪着光,城墙上的旗帜被风吹得猎猎作响,远处的胡笳声断断续续传来。王之涣找了个老兵聊天,老兵说:“咱们守在这儿,就是为了不让胡马跨过玉门关,可家里的老娘妻儿,不知道还认不认得咱哟。”
那天晚上,王之涣在驿站里写下《凉州词》: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写完读了一遍,眼泪差点掉下来——这诗里写的不是风景,是守边将士的苦,是离家万里的愁。
十五年里,王之涣的足迹遍布大半个唐朝。他在华山之巅看过日出,在塞北草原喝过马奶酒,在江南水乡听过采莲曲,也在蜀道上见过挑夫们一步一步往上爬。
他把所有的见闻都写进诗里,有的诗写在客栈的墙上,有的写在随手捡的纸条上,被路人抄来抄去,慢慢就传遍了天下。
有人说“王之涣的诗,比他的人有名”,这话一点不假——那会儿长安的歌女要是不会唱两首他的诗,都不好意思上台;就连宫里的杨贵妃,都让乐师把《凉州词》谱成了新曲。
可王之涣自己,却越来越低调。他不再像年轻时那样击剑悲歌,反而爱坐在田埂上跟老农聊天,听他们说今年的收成,说家里的琐事。有一回他在洛阳城外的村子里住了半个月,跟着老农下地种麦,手上磨出了水泡,却笑得比谁都开心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