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四章 张籍:中唐诗坛的“接力手” (第2/3页)
跨越千年的“夸”与“爱”:王安石说他“寻常里藏着奇崛”
张籍的诗,看着不显眼,像街坊邻居聊天,可懂行的人一读就知道——这里面藏着真功夫。王安石就特别喜欢他,说他的诗“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啥意思?就是说他的诗读着像大白话,好像写起来很容易,其实背地里下了老鼻子功夫,寻常句子里藏着别人学不来的“劲儿”。
就拿“还君明珠双泪垂”来说,七个字,没用一个典故,却把拒绝别人又不撕破脸的分寸感写绝了;再比如“洛阳城里见秋风”,就一句写秋风,乡愁一下子就冒出来了。这种“看似容易”的本事,比堆辞藻、掉书袋难多了——得把日子摸透了,把人心看透了,才能把话说到点子上。
白居易更直白,直接夸他“张君何为者,举代少其伦”——整个朝代,像张籍这样的诗人,没几个。白居易为啥这么服他?不光是因为张籍的诗写得好,更因为张籍的“真”——不管穷还是富,写诗从不掺假,永远对着老百姓的日子写,这种初心,白居易自己也在学。
更有意思的是,张籍的诗还“火”到了国外。1983年,法国有个叫罗塞尔的作曲家,读了《节妇吟》的法文译本,一下子就被戳中了——明明是一千多年前中国诗人写的拒绝,却像在说自己身边的事。他干脆给《节妇吟》谱了曲,在巴黎乐坛演出,台下的法国人听得眼睛都红了,散场后还围着问:“这个张籍,还有别的诗吗?”
你看,好的文字从来不怕跨语言、跨时空。张籍写的不是“中国的事”,是“人的事”——拒绝的为难、乡愁的牵挂、日子的苦与暖,这些东西不管在哪,不管过多少年,都能戳中人心。
480首诗的“传家宝”:南宋人替他守住了诗稿
张籍一辈子写了不少诗,他不怎么当回事,写完了要么随手塞在抽屉里,要么借给朋友看,丢了也不心疼。他去世后,家里人收拾他的破屋,才从床底下、书箱里翻出一堆诗稿,有的纸都发黄了,有的还沾着墨渍,幸好没丢光。
后来这些诗稿被编成了《张司业集》,一共8卷,存了480多首诗——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