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m.xvipxs.net
第九十四章 张籍:中唐诗坛的“接力手” (第1/3页)
把中唐诗坛比作一场接力赛,李白是跑第一棒的“飞人”,杜甫是攥着“民生接力棒”的硬汉子,白居易是最后一棒冲线的猛将——那张籍,站在杜甫和白居易中间,稳稳接住棒子,还把棒磨得更亮的关键选手。他不算最耀眼的那一个,却在中唐诗歌的“断档”里,硬生生撑起了“承上启下”的架子,让杜甫的“写实”精神,没在乱世里断了根,还顺着他的笔,传到了白居易手里。
新乐府运动的“急先锋”:他先喊出“写诗要为真事说话”
现在提新乐府运动,大家先想到的是白居易、元稹,很少有人知道,张籍比他们早一步,就摸着了新乐府的“门道”。那会儿诗坛有个坏毛病:写乐府诗爱抱古题的“大腿”,明明想骂当下的苛捐杂税,偏要套“汉乐府”的旧题目,绕来绕去,老百姓都看不懂,更别说戳中世道的疼处了。
张籍偏不这么干。他直接喊出“寓意古题,刺美见事”——意思是别死磕老题目,要对着眼前的真事写,好的就夸,坏的就骂,别藏着掖着。
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写的:看到民工被徭役逼死,就写《筑城词》,用“杵声未尽人皆死”戳破官府的冷酷;看到商人养狗吃肉、老农饿死田间,就写《野老歌》,把贫富差距摆到台面上骂。这些诗没套任何古题,全是他蹲在街头、守在田埂上“听”来的真事,这就是后来白居易说的“即事名篇”——对着事儿写新题目,这是张籍先搞出来的。
白居易后来写《与元九书》,喊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其实跟张籍的路子一模一样。有一次白居易跟张籍聊天,还直截了当地说:“我写新乐府,就是受了你的启发。你那些写老百姓的诗,我读一遍就记在心里了。”
你看,张籍的“承”,是接住了杜甫的“写实”火种——杜甫写“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张籍就接着写“西江贾客珠百斛,船中养犬长食肉”;他的“启”,是给白居易指了路——告诉后来人,写诗不用绕弯子,对着真事写,才有力气。要是没有张籍这一步,新乐府运动说不定还要晚好几年,杜甫的精神说不定就断了档。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m.xvipxs.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