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九十章 张籍:用痴气煮透岁月的中唐歌者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第九十章 张籍:用痴气煮透岁月的中唐歌者 (第3/3页)

饭吃,我就给了点”,上司骂他“傻”,他却笑说“诗里写的‘穷饿’,总不能光看不管吧?”

    他的日子过得清贫,却从没抱怨过——有朋友送他绫罗绸缎,他转手就送给穿破衣的老农;有人请他写应酬诗,给再多钱他也不写,说“这诗没意思,不如写首《牧童词》痛快”。就这么个“不贪钱、不迎合”的诗人,把清贫日子过成了诗里的“真”。

    诗名传后世:被低估的“中唐乐府旗手”

    张籍一辈子没当过大官,最高做到国子司业(相当于国立大学的副校长),他的诗却影响了一代又一代文人。白居易说他“尤工乐府诗,举代少其伦”,意思是“全天下写乐府诗的,没几个能比得上他”;王安石更是把他的诗刻在墙上,天天读,说“张籍的诗里有‘仁心’,读了能让人不敢忘百姓”。

    他的诗不像李白的诗那样人人会背,却藏在很多人的记忆里——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这首《秋思》,道尽了每个游子的乡愁,直到今天,还有人在寄信时想起“行人临发又开封”的细节。

    他晚年退居洛阳,住在一间小茅屋里,每天还是读书、写诗,偶尔跟白居易、刘禹锡凑在一起聊天。有回白居易问他“你这辈子写了这么多诗,最满意哪首?”张籍想了想,说“哪首也不满意,总觉得没把百姓的苦写透”。

    公元830年,张籍在洛阳去世,享年约60岁。他留下的诗不多,就四百多首,每首里都藏着中唐的烟火气,藏着一个诗人的良心。后来人们把他的乐府诗跟王建的合称为“张王乐府”,说他们“把中唐的民生写活了”。

    诗里有真心,便是最好的人生

    张籍的诗意人生,没有波澜壮阔的传奇,没有高官厚禄的风光,却有最珍贵的“真”——对诗歌的真,对百姓的真,对生活的真。他就像中唐诗坛里的一盏小灯,不耀眼,却能照亮“百姓的苦”,能让后来人知道:写诗不只是“风花雪月”,还能为穷人喊一声,为弱者写一句。

    如今读张籍的诗,读的不只是“洛阳城里见秋风”的乡愁,更是一个诗人“以笔为犁,深耕民生”的坚守。就像他写的“愿君到处自题名,他日知君从此去”,他没在历史上留下惊天动地的名声,却用一首首诗,在每个读诗人心底,留下了“真心”两个字——这,便是最好的诗意人生。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