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四章沈子明:吴兴沈氏“诗坛链接者” (第3/3页)
还特意介绍他认识杜牧:“子明性子温,你多带带他,你们俩能聊到一块儿去。”正是这次引荐,让他和杜牧有了后来的“同僚之谊”;也是靠着哥哥积累的人脉,他后来请杜牧为李贺诗集作序时,杜牧才会“虽推辞却终应下”——毕竟,这是“沈传师的弟弟”,信得过。
哥哥不仅给了他圈子,更教了他怎么处圈子。沈传师常说:“跟文人交朋友,别看名气大小,要看他是不是真心对文字、对朋友。”所以他后来和白居易相交,不图对方“河南尹”的官位,爱听他说“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的真;和李贺成忘年交,不管对方“诗鬼”的名头,只疼他“呕心写诗”的苦。
世家底色:不是“耀眼星”,却成了“稳当桥”
吴兴沈氏传到沈子明这一辈,早不是靠官位撑场面的家族了——父亲的史学、哥哥的文学,早把“文化传承”刻进了家族基因里。
沈子明从小就知道,未必能成为父兄那样“耀眼的人”,但可以做个“稳当的人”:帮父亲整理史料时,把每个日期核对三遍;帮哥哥招待文人时,把每个人的喜好记在心里;后来帮李贺守诗稿,把纸页缝在贴身衣袋里。
这种“稳”,成了他最特别的“社交名片”。杜牧性子狂,却愿意跟他说“遗憾”,因为知道他嘴严、心善;白居易爱调侃,却总往他院里跑,因为知道他不较真、懂包容;李贺临终托稿,不找别人只找他,因为知道他“重诺、能扛事”。
有人说他“靠家族才混进文人圈”,沈子明从不辩解。他知道,家族给的是“敲门砖”,但能让他在圈子里待住、能让李贺托孤、能让杜牧和白居易真心待他的,是从父亲那里学的“真心”,从哥哥那里学的“分寸”,是沈家世代传下来的“不贪名、不图利,只把该做的事做好”。
就像吴兴沈家院里的那棵老槐树,它没开出艳丽的花,却给一代又一代的文人遮过阴、挡过雨,让他们能在树下安心喝酒、放心论诗。沈子明也是这样——他没留下传世的诗,却成了李贺诗稿的“守护者”、杜牧与白居易的“交心友”,成了中唐文坛那座不显眼却稳稳当当的“桥”,把散落的文人、珍贵的文脉,悄悄连在了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