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七十八章 顾况:狂傲与悲悯揉碎进唐时风里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七十八章 顾况:狂傲与悲悯揉碎进唐时风里 (第2/3页)

   他的狂傲,从不是为了争口舌之快——是为了护着“忠”字,护着“公平”二字,护着那些被权贵欺负、被地域歧视的普通人。就像他说的:“我这脾气,是被百姓的苦逼出来的——要是我不硬气点,谁为他们说话?”

    敢为生命叹“愁”:从《悲歌》到《岁日作》的“悲悯柔肠”

    顾况年轻时,不是个能坦然“让酒”的人。三十多岁时,他还是个九品校书郎,每天抄档案抄到手指发麻,却连给百姓减一分税的权力都没有。有天夜里,他对着油灯发呆,想起自己考了五年才中进士,想起那些在饶州见到的冻饿百姓,越想越憋屈,提笔写了首《悲歌》:

    “我欲升天天隔霄,我欲渡水水无桥。

    我欲上山山路险,我欲汲井井泉遥。”

    四句“我欲”,全是无奈——想为百姓做事,却像登天一样难;想帮百姓渡难关,却连座桥都没有。写着写着,眼泪滴在纸上,晕开了墨痕。他不是愁自己官小,是愁“空有一身本事,却救不了一个人”。

    有次他路过城郊,见一个老乞丐蜷缩在墙根下,手里还攥着半块发霉的饼,已经没了气。他蹲下来,把自己的棉袄脱下来盖在老乞丐身上,红着眼圈说:“对不住,我没本事让你过个暖冬。”

    那时的他,狂傲里藏着太多焦虑——怕自己一辈子都是个“抄书的”,怕那些百姓的苦永远没人看见。他写诗骂权贵,不是为了泄愤,是想“骂醒”他们,让他们看看民间的惨状。骂了又有什么用?藩镇还是横,官员还是贪,他也被贬了一次又一次。

    直到七十岁归隐茅山,他才慢慢放下那份焦虑。有年正月初一,道观里的道士和附近的村民一起喝屠苏酒。按习俗,得从年少的开始喝,轮到顾况时,他却笑着把酒杯递给身边的少年:“我老了,这酒该给你们年轻人喝——你们的日子还长,要好好过,别像我年轻时那样,总盯着愁事儿。”

    那天晚上,他写了首《岁日作》:

    “不觉老将春共至,更悲携手几人全。

    还丹寂寞羞明镜,手把屠苏让少年。”

    诗里没有了早年的“我欲升天天隔霄”的愤懑,多了份“让少年”的坦然。他终于明白,不是所有事都能靠“狂傲”解决——接纳自己的衰老,也是对生命的一种悲悯;看着年轻人好好活着,也是一种安慰。

    有次他在山里采药,见一只小松鼠掉进了陷阱,他蹲下来,用树枝一点一点把土刨开,把小松鼠救了出来。小松鼠抖了抖身上的土,蹦蹦跳跳地跑了,他却坐在地上笑了半天。道士问他“笑什么”,他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