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一章 江南治水:白居易“兼济天下” (第2/3页)
个多月的时间,堤坝终于修好了。这堤长三里多,宽两丈多,堤上种了柳树和桃树,远远看去,绿油油的柳树、粉嫩嫩的桃花,映着西湖的水,特别好看。百姓们不叫它“风景堤”,叫它“白公堤”(后来慢慢叫成了“白堤”),因为他们知道,这堤不是用来好看的,是用来救命的。
堤修好的第一年夏天,杭州就遇到了天旱。白居易赶紧让人把水闸关上,存住西湖里的水。百姓们拿着水桶、扁担,去西湖边挑水浇地,不用再像以前那样跑远路、挑浑水。有个老农看着自己田里绿油油的稻子,拉着白居易的手说:“白大人,谢谢您!要是没有这堤,我家的稻子今年就全干死了,我们全家都得饿肚子!”
到了秋天,稻子丰收了,百姓们都提着新打的米,送到刺史府,说:“白大人,这是我们种的米,您一定要尝尝。”白居易推辞不过,收下了一点,又让手下把米分给了工地的民工。他看着百姓们脸上的笑容,心里暖暖的——他发现,比写出千古名句更让人开心的,是看着百姓能过上好日子。
除了修堤,白居易还做了件长远的事——写了《钱塘湖石记》。这是一篇专门讲西湖水利管理的文章,他把怎么放水、怎么关闸、怎么防止豪强截水,都写得明明白白,刻在石头上,立在西湖边,让后来的官员和百姓都照着做。他说:“我总有一天会离开杭州,西湖的水得一直管好,这篇文章能帮大家记住怎么管水,就算我走了,大家也不用愁。”
直到现在,《钱塘湖石记》里的很多方法,还能看出当时白居易的用心——他不是只解决眼前的问题,是想让杭州百姓永远能用上西湖的水。
苏州的新挑战:挖条河难如登天,他带着百姓硬啃
公元825年,白居易又被调到苏州当刺史。苏州跟杭州不一样,杭州靠西湖,苏州靠河——当时的苏州,没有一条像样的大河,百姓运货只能走小路,又远又难走;田里的水也排不出去,一到下雨天,就容易淹。
白居易刚到苏州,就有百姓来告状:“白大人,我们运点粮食到城里,得用小推车推,走小路要走半天,遇到下雨天,路滑得很,经常摔跤,粮食都撒了。要是能有一条河,我们用船运,就方便多了。”
白居易听了,就去苏州城里城外转,发现城西有座山,叫虎丘山,山下有很多小溪,要是能把这些小溪连起来,挖一条河,就能从虎丘山一直通到城里,既方便运货,又能浇地。他跟手下官员商量,官员们都摇头:“白大人,挖河太难了,需要的人太多,而且苏州的土硬,不好挖,以前也有人想挖,都没成。”
白居易却不放弃:“对百姓有好处,再难也得干!以前没成,不代表现在不成。”
挖河的工程比修堤还难。首先是人手不够,苏州的百姓大多要种地,没时间来挖河。白居易就跟百姓商量:“大家白天种地,晚上来挖河,官府给大家发工钱,还管饭。等河挖好了,大家运货、浇地都方便,对大家都好。”
百姓们听了,都愿意来——他们知道白居易是个办实事的官,修西湖堤的时候就帮了杭州百姓,肯定也不会骗他们。每天晚上,虎丘山下灯火通明,百姓们拿着锄头、铲子,一起挖河,虽然累,但没人抱怨,因为他们知道,这条河是为了自己。
白居易还是天天去工地,晚上也不例外。他拿着灯笼,在工地上走,看看哪里挖得慢,就去帮忙;看看谁累了,就让他歇会儿,替他挖一会儿。有次他不小心踩进泥里,鞋子全湿了,裤腿也沾满了泥,百姓们赶紧过来扶他,说:“白大人,您快回去吧,这里有我们呢。”白居易却笑着说:“没事,我还能挖一会儿,跟大家一起干,我心里踏实。”
挖河的时候,还遇到了“硬骨头”——有一段路的土特别硬,锄头挖下去,只能挖个小坑,民工们都累得直喘气。白居易就想了个办法:让大家先在土里浇水,把土泡软了再挖。这个办法果然管用,土泡软后,挖起来快多了。
就这样,用了半年多的时间,一条长七里的河终于挖通了——这就是现在苏州有名的“七里山塘河”。河挖通的那天,百姓们都划着船,在河里庆祝,有的船上放着鞭炮,有的船上载着粮食,还有的船上坐着孩子,孩子们在船上唱歌,笑得特别开心。
有个运货的商人,第一次用船运粮食到城里,激动地说:“以前用小推车运,要走半天,现在用船运,半个时辰就到了,还不累,这都是白大人的功劳啊!”
除了方便运货,七里山塘河还解决了灌溉问题——河边修了很多小水渠,把河水引到田里,百姓们再也不用怕天旱了。有个老农说:“以前天旱,我们要去很远的地方挑水,现在打开水渠的闸门,水就流到田里了,太方便了!”
白居易看着热闹的河面,看着绿油油的田地,又想起了在杭州修堤的日子——他发现,不管是在杭州还是苏州,真心帮百姓做事,百姓就会记着你。他在苏州写了首诗,里面有句“人稠过杨府,坊闹半长安”,写的就是七里山塘河修好后,苏州的热闹景象,字里行间全是开心。
诗里的“人间烟火气”:《钱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