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六十九章 白居易在长安的岁月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六十九章 白居易在长安的岁月 (第2/3页)

说没用,得让更多人知道这件事,让朝廷不得不管。

    晚上回到家,他坐在油灯下,想起早上的场景,拿起笔,写下了《卖炭翁》: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这一句,写得太戳心了——老头身上穿得那么薄,本该盼着天暖和点,可他却盼着天更冷,因为天越冷,炭越好卖,他才能活下去。这种矛盾的心理,把百姓的“苦”写到了骨子里:不是不怕冷,是怕饿肚子,命比炭还贱。

    诗写完后,白居易读了一遍又一遍,眼泪都掉下来了。他把诗抄了好多份,分给朋友,让他们传出去。没几天,《卖炭翁》就传遍了长安——老百姓读了,都想起自己被宫市欺负的事,哭得稀里哗啦;官员读了,有的脸红,有的骂白居易“多管闲事”;连宫里的太监,看到诗都不敢随便去街头抢东西了。

    有人问白居易:“你写这首诗,不怕太监报复你吗?”白居易说:“我怕的不是报复,是没人替百姓说话。只要能让宫市停了,我就算被报复,也值了。”

    《观刈麦》:“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农民的苦比太阳还毒

    除了《卖炭翁》,白居易还写了首《观刈麦》,写的是农民割麦子的苦。这首诗也是他亲眼所见,比《卖炭翁》更接地气。

    那是个夏天,长安周边的麦子熟了,白居易借着下乡考察的机会,去了郊区的农田。那天太阳特别大,地面晒得能烫死人,他穿着长衫,走了没几步就满头大汗,可农民们还在田里割麦子,连帽子都没戴。

    他走到一个老农身边,老农弯着腰割麦,汗珠子像豆子一样往下掉,滴在麦地里,衣服全湿透了,贴在背上。白居易递给他一碗水,说:“大爷,这么热的天,歇会儿吧。”老农接过水,一口气喝完,说:“歇不得啊!夏天天短,现在不割,万一遇到下雨,麦子就烂在地里了,一年的收成就没了。”

    白居易看着老农的手,全是裂口,有的还在流血,心里酸酸的。他又走到田埂边,看到一个老妇人,抱着个孩子,在地里捡农民掉的麦穗。白居易问她:“大娘,你怎么不回家?这么热的天,孩子会中暑的。”

    老妇人叹气道:“家里的麦子都被官府收走交税了,没粮食吃,来捡点麦穗,不然孩子就得饿肚子。”她怀里的孩子,小脸蜡黄,瘦得只剩骨头,睁着大眼睛,看着田里的麦子,咽了咽口水。

    白居易的心像被揪了一下——农民们在太阳下拼命割麦,累得快死了,可收来的麦子,大多被官府抢走,自己只能捡点麦穗过日子。他想起在长安当官,每天有饭吃、有茶喝,不用晒太阳、不用割麦,心里特别愧疚。

    回到长安后,他写下了《观刈麦》: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脚踩在被太阳晒烫的土地上,后背被太阳烤得像着火一样,这画面感太强了,谁读了都能想到农民的辛苦。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更是绝:农民们已经累得没力气了,却不觉得热,只盼着白天能长一点,好多割点麦子。不是不怕热,是怕没饭吃,是怕一年的辛苦白费。

    这首诗比《卖炭翁》更通俗,连不识字的老太太都能听懂——有人把诗念给长安街头的老妇人听,老妇人听完,哭着说:“这写的就是我们啊!夏天割麦,真是把命都快搭上了!”

    白居易写这首诗,不是为了“同情农民”,是为了“骂官员”——他在诗的最后写:“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意思是“我没什么功劳,没种过田,却拿着三百石的俸禄,年底还有余粮,想起农民的苦,我心里特别愧疚,整天都忘不了”。

    这话看似是自责,其实是在骂那些当官的:“你们拿着俸禄,不替农民做事,还抢他们的粮食,难道不觉得愧疚吗?”

    新乐府运动:和元稹联手,让诗歌变成“替百姓说话的武器”

    白居易写《卖炭翁》《观刈麦》的时候,发现一个问题:当时诗坛上的诗,要么是写风花雪月的,比如“春花秋月何时了”;要么是写神仙鬼怪的,老百姓根本看不懂,也不关心。他觉得,诗歌不应该是“文人的玩物”,应该是“替百姓说话的工具”,应该反映现实、解决问题。

    正好,他的好朋友元稹也有同样的想法。元稹和白居易是同科进士,也看不惯当时诗坛的风气,也想写反映百姓疾苦的诗。有一天,俩人在白居易家里喝酒,聊起这事,越聊越投机。

    元稹说:“现在的诗,都在玩文字游戏,没人管百姓的死活,得改改这风气!”白居易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