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2 政策专家的深夜来电 (第2/3页)
他声音没抬,“立即切断该进程与主系统的数据通道,隔离至沙箱环境。同时启动量子密钥重验机制,所有管理员账户重新授权。”
“明白。”
指令下达后,主控室陷入短暂沉默。大屏被分割成三区:左侧滚动着政务平台的更新日志,中间是安全系统的实时追踪图谱,右侧仍维持着商业体的客流热力监控。味象坊门前的数据依然坚挺,翻台率持续攀升,可此刻这些数字仿佛成了背景噪音。
陈帆靠在座椅里,手指轻敲扶手。政策风向的微调并不可怕,真正危险的是有人知道他会关注这种细节,并且选择在这个时间点动手。租金模型刚完成调整,商户情绪刚刚稳定,紧接着就送来一条精准的政策预警,还附带一次对系统中枢的试探性攻击。这不是巧合。
他调出刚才那通电话的元数据记录。通话时长四十七秒,信号经过三次中转,最后一次接入点位于城南数据中心群。这个路径并不罕见,但结合后续的服务器入侵行为,说明对方不仅掌握他的通讯习惯,还能预判他的反应节奏。
“再查一下‘启策咨询’的注册时间。”他开口。
技术员很快回应:“两个月前完成注册,法人代表是代持人,实际控制方无法穿透。”
“把这家公司加入长期监测名单。”他说,“另外,调取过去七十二小时所有访问过市政采购网‘教育基建’栏目的外部IP,做一次反向溯源。”
“已经在跑了,预计二十分钟后出初步画像。”
他点头,视线回到中央屏幕。系统正在自动比对新学校的建设周期与周边地产项目的开发节奏。一个趋势逐渐清晰:如果这三所学校如期建成,五年内该片区学龄人口将增加近四成,住宅租赁需求必然上升,而商业体的主力客群——年轻家庭的比例也会显著提高。
这对现有业态布局既是机会也是风险。若提前调整招商策略,可以抢占先机;但如果被对手抢先一步释放消息,引发市场误判,反而可能打乱资金部署节奏。
他正思索着,内线再次响起:“总指挥,沙箱环境里的后门程序激活了二次通信请求,目标地址是本地一家小型IDC服务商,租用的是匿名托管服务器。”
“记录完整握手过程,不要阻断。”他说,“我要看它下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