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8 强拆令的午夜钟声 (第2/3页)
内部通讯频道:“把所有比对结果打包,包括地图叠合动画、审批漏洞记录、历史地勘数据链,全部加上时间戳,上传至企业级云存证平台。副本同步送律师事务所,注明‘紧急备案’。”
“要报警吗?”
“不。”他摇头,“我们现在掌握的是技术事实,不是法律证据。报警只会让他们有时间补漏洞。我们要让真相自己浮出水面。”
说完,他拿起手机,拨通一个号码。
电话响了两声被接起。
“我是陈帆。”他说,“你上次说想找一个能改变城市面貌的故事,我可能有个线索。”
对方迟疑了一下:“现在?”
“越快越好。我不是给你新闻,是给你一组无法否认的图像证据——一张清代地图,一份造假的停工令,还有一个本不该存在的‘文物区’。”
“你说的……是真的?”
“你可以去查。我把对比图发你邮箱。记住,别提我的名字,就说你是从市政流程异常中发现疑点的。标题不用激烈,就写《文物保护令背后的规划迷雾》。”
挂断电话,他转向大屏。舆情监测模块已激活,预设关键词包括“五道口”“文物保护”“强拆令”“审批异常”。只要报道一发布,系统会实时追踪转发路径、媒体响应速度和社交平台讨论热度。
“他们用行政手段压我们,我们就用透明度反制。”他对技术组说,“明天早上之前,全城都会知道,这块地根本不在文物范围内。”
“万一他们连夜补手续呢?”
“来不及了。”陈帆看着倒计时窗口,“新闻发布预计在六点十五分,早高峰开始前。等他们反应过来,舆论已经成型。而且——”
他顿了顿,目光落在刚才那份回执单上。
“送文件的人登记的是真实姓名和单位证件号。这意味着,这份通知是正式流程送出的。他们不怕查,才最怕被曝光。”
主控室陷入短暂安静。只有服务器风扇低鸣,屏幕上的数据流持续滚动。
五点零三分,系统提示:**云存证完成,哈希值已锁定,不可篡改**。
五点二十八分,记者回复:“稿子已提交编辑部,最快一小时上线。”
陈帆坐回位置,手指轻敲桌面。他知道对方不会善罢甘休。这份停工令背后一定有更深的关系网,可能是某个长期垄断本地开发的老派地产势力,借着政策外壳发动突袭。但他也清楚,这些人擅长暗箱操作,却不习惯阳光下的 scrutiny。
一旦公众看见那张清代地图与现代边界的精确重叠,看见审批流程中的空白签字栏,他们的权威就会崩塌。
六点零九分,网页抓取模块捕捉到一则财经媒体动态更新。标题低调,内容扎实,附带三张图:第一张是清末测绘原图,第二张是停工令复印件,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