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8 泡沫与理性的对话 (第2/3页)
们自己操作时,会不会反而成为触发崩盘的那个变量?”
“不会。”陈帆回答得很干脆,“因为我们不制造趋势,只响应结构变化。真正的危险从来不是发现规律的人,而是那些明明身处其中却假装看不见的人。”
争论持续到深夜。最终,他们在策略层加入了多重缓冲设计:所有信号必须经过三级验证,且至少延迟两个交易时段才生成建议;实盘指令需人工确认,禁止自动执行;输出端去除原始参数,防止逻辑逆向破解。
测试版策略包上线首日,便捕捉到东南亚某新兴市场的异动。该国股市在过去三个月上涨42%,外资流入速度翻倍,本地券商纷纷推出高杠杆产品。系统标记其处于“第二定律激活区间”,提示风险积聚。
“可以试一次。”周婷说。
“再等等。”陈帆盯着热力图上缓慢爬升的情绪熵值,“它还没到顶。”
第二天上午九点十七分,系统弹出红色提示:“最自信的多头出现密集建仓行为。”监测显示,该国最大主权基金在昨日逆势增持蓝筹股比例达18%,且未设置止损。
陈帆点头:“现在可以了。”
策略包自动生成应对路径:反向配置避险资产组合,包括黄金ETF、日本国债与离岸人民币短债;同时布局做空衍生品,采用分批入场方式,每次不超过总额的15%。
模拟结果显示,在未来一个月内若发生回调,预期回报率为29.4%,最大回撤控制在12%以内。相比以往同类策略,风险调整后收益提升2.3倍。
“这不是打败市场。”李航看着结果,“是学会了不在它的高潮时刻伸手。”
内部评审会定在第三天下午。三人围坐在指挥中心的环形桌前,投影不断滚动着百年数据对照案例。周婷提出最后顾虑:“如果我们公开这个模型,监管会不会认为我们在诱导市场恐慌?”
“那就别叫模型。”陈帆说,“叫研究。”
他决定以学术论文形式发布《泡沫三定律》的核心思想,仅保留宏观层面的观察结论,隐去具体算法和参数逻辑。对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