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5 资本世家的百年棋局 (第2/3页)
改核心参数:“把‘资金稳定性’设为最高优先级,过滤所有短期操作痕迹。我们找的不是交易者,是布局长达十年以上的持有者。”
    指令下达后,系统重启分析流程。量子辅助计算资源启动,五次典型危机并行重构。几分钟后,三维投影缓缓成形——数十条细线从不同年代延伸而出,在几次重大崩盘时刻交汇成网状结构。每一条主线都对应着一个长期存在的控股实体,其股权变更记录显示,实际控制人从未公开露面。
    “看这里。”周婷放大1929年大萧条前夕的数据流,“信里提到的‘三级缓冲架构’确实存在。他们用三层嵌套信托承接资产,最后一层直到2008年才被动披露。”
    李航调出资金规模统计:“每次收割的净收益占当次危机总损失的百分之十二到十五之间,误差不超过两个百分点。这不是巧合,是定量设计。”
    陈帆盯着投影中心那个反复出现的控制节点,低声说:“他们不在乎涨跌,只在乎节奏。只要市场按照他们的步骤走到临界点,就能完成一次闭环。”
    此时系统突然跳出新提示:“检测到当前市场行为模式与历史模型初步匹配,相似度58.2%。”
    “不到六成。”李航松了口气,“还没到危险区间。”
    陈帆没动。他调出上一章破解的美联储暗语指令,将“维持现状,释放信号,等待临界点”作为对照基准,手动添加三项隐性指标:监管声明与实际行动的时间差、主流财经媒体乐观报道占比变化率、以及上市公司回购计划集中度。
    系统重新运算。
    进度条缓慢推进,终端散热风扇转速逐渐提升。三分钟后,结果刷新。
    【历史模式匹配度:93.7%】
    【风险等级:红色】
    【警告类型:被动催化型泡沫】
    主控屏中央弹出详细对比图,左侧是1929年信件中描述的操作框架,右侧是当前市场的实时数据分布。十七项关键节点完全重合,唯一差异在于现代金融工具更复杂,掩盖层次更深。
    房间里安静下来。设备运转声持续不断,冷却液在透明管道中缓缓流动。
    “我们之前以为自己在预判危机。”周婷看着图谱,声音很轻,“其实只是看到了他们允许我们看到的部分。”
    李航翻阅系统生成的资金路径报告:“最近半年,有七家离岸基金通过结构性票据向科技板块注资,总额超过四百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