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相关 老子(道德经)意译本 (第2/3页)
计,故混而为一。一者,其上不谬,其下不忽。寻寻呵!不可名也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忽望。随而不见其后,迎而不见其首。执今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谓道纪。
《小子》
看不见叫无形,听不到叫无声,摸不着叫无迹,这三者分不清楚,原本混然一体,这混然一体的东西,其先并非虚诞不实,其后也不是灭绝不明。就像一个受精卵细胞,开始肉眼看不到它的存在,但它能带来纷繁复杂的大千世界。它连绵不断,不可具体形容和描述,它返本归根,又空不见物。明白了生命的规律,就能办好今天的事物,也就知道事物的过去原始状态和规律。
一句点题:(认识生命的本原,探索事物的规律,坦然对待人生。)
第十五章《老子》
古之善为道者,微眇玄达,深不可志。夫唯不可志,故强为之容,曰:与呵!其若冬涉水。猷呵!其若畏四邻。严呵!其若客。涣呵!其若冰泽。沌呵!其若朴。chun呵!其若浊。旷呵!其若谷。浊而静之,徐清。安以动之徐生。葆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欲盈,是以能敝而不成。
《小子》
古代修行之人,,都看似混沌,深不可测,大智若愚,谦虚谨慎。他们常能保持心平如水,心平气和,不求盈满,但求恒久的精进,在量的积累中不断更新自己。让自己始终处于虚心的学习状态。这样就难得有超越他们的境界。
一句点题:修行者的境界。
第十六章《老子》
致虚,极也。守静,督也。万物旁作,吾以观其复也。天物云云,各复归于其根,曰静。静,是谓复命。复命,常也。知常,明也。不知常,茫。茫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小子》
达到虚无的境界,切实保守清净。万物都在生长,我已经观察到它的返还的过程。自然万物纷繁众多,最终都要各自返回它们的本原,回到生命的起点。知道这一规律人们就不会茫然无知的去胡干蛮干,而遭凶险。也懂得自然界有公理,人间有公德。只有按客观规律办事,才不至于发生灭顶之灾。
一句点题:自然界有公理,人间有公德。
第十七章《老子》
大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誉之,其次畏之,其下侮之。信不足,案有不信。猷呵!其贵言也。成功遂事,而百姓谓我自然。
《小子》
最英明的领导者,因为品德高尚,手下自然会有一些有德有才的知心知己,甘心情愿的辅佐他。俗话说:一堆泥巴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他能随时随地知道自己领导的团队的状况,大家一起齐心协力,随时随地解决前进中的矛盾和问题,共同向着成功迈进。
其次是有一定的能力和亲和力,大家愿意亲近他也能得到大家的赞誉。时间长了养成爱听好话的毛病,忠言逆耳之事大家不愿干,前进中的矛盾和问题大家都回避。
再其次是有一定的能力,没有亲和力,他自以为是霸道管理,大家对他近而远之,唯恐自己犯错误,但对领导者的决策错误没人敢指出。
更其次是既无才,也无德,大家对他信不足,更多的是不信任。随时准备把他炒掉。
所以说领导者要重视自己的言行品性,而那些英明的领导者成功之后,大家跟着他工作一点也不感觉吃力,在一起共事是一种享受,在共创辉煌中寻求一种快乐,认为成功是很自然而然的事。在不知不觉中解决了矛盾,在潜移默化中实施了管理。这些需要决策者在建队初期,团队建设上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和良好的风气。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在细小的环节上下工夫,逐步达到一种无为而治,无为而无不治的境界。
第十八章《老子》
故大道废,案有仁义。知慧出,案有大伪。六亲不和,案有孝慈。邦家昏乱,案有贞臣。
《小子》
社会秩序混乱后,大家会呼吁要讲仁义道德,出现了法律,伴随而生的出现了伪辩。六亲不和时,希望子女多讲孝心,国家政治混乱动荡时,会产生忠臣护国。
一句点题:乱世出英雄的道理。
第十九章《老子》
绝圣弃知,而民利百倍。绝仁弃义,而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言也,以为文未足,故令之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小子》
不提倡一些耍小聪明的人对社会财富的投机取巧、*,百姓的劳动成果会获益百倍。不提倡虚伪的仁义道德和礼教学说,反而能使百姓恢复敬老爱幼的天性。不追捧财富的zhan有和财富的奢华享受,盗贼会少,社会风气自然会好。这三句话还不足以表达所希望的那就是:见素抱朴,外表纯真,内心质朴,少私寡欲。抛弃虚伪的仁义道德和礼教学说,寻求一种返璞归真,悠然自得的安居乐业状态。
一句点题:返璞归真是最高的追求。
第二十章《老子》
唯与诃,其相去几何?美与恶,其相去何若?人之所畏,亦不可以不畏人。望呵!其未央才!众人熙熙,若乡于大牢,而春登台。我泊焉未兆,若婴儿未咳。累呵!如无所归。众人皆有余,我独遗。我愚人之心也,蠢蠢呵!zhu人昭昭,我独若昏呵!zhu人察察,我独闵闵呵!忽呵!其若海。望呵!其若无所止。众人皆有以,我独顽以鄙。吾欲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小子》
在大彻大悟之人眼里,好与坏、善与恶、喜与忧好象一样,没什么区别。什么事都让他们觉得无所谓。他们混混沌沌,表现愚钝。在他们眼里看到的是更深层次的问题,对于表面的问题不去论理。不拘泥于表现形式,做事往往是直达主题,头脑中没有条条框框的限制。但他们在社会现实生活中的表现往往不如常人。这并不表明他们对事物的消极,而是他们只想去做一些常人不愿做的无为而无不为的平常小事,行不言之教。
一句点题:大道平直,实者为进;人道自然,修之成仙。
第二十一章《老子》
孔德之容,唯道是从。道之物,唯望唯忽。忽呵!望呵!中有象呵!望呵!忽呵!中有物呵!幽呵!冥呵!中有请呵!其请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顺众父。吾何以知众父之然?以此。
《小子》
懂得客观规律的哲人,做任何事都会遵循客观规律。客观规律有时是看不见、摸不着,但它确实存在于万事万物之中,而且经常在实践中得到应证,这一点从古自今都没改变过。由此我们从客观规律中看到事物变化发展的过去、现在和将来。
第二十二章《老子》
炊者不立,自视者不章,自见者不明,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欲者弗居。
《小子》
自吹自擂的人,不会有所成就。自以为是的人,反而没人认可。自我显露的人,反而不能自明。自我夸耀的人,反而不能建功。自以为贤能的人,反而领导不了谁。这是些很客观的规律,因为他们这些行为象残羹剩饭一样,让人感到厌恶。
所以有理想、有抱负的人,身上千万不要养成这些坏习惯。
一句点题:坏习惯是成功的障碍。
第二十三章《老子》
曲则全,枉则正,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执一以为天下牧.不自视故章,不自见故明,不自伐故有功,弗矜故能长.夫唯不争故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全者,几语才!诚全归之.
《小子》
委屈能求全,冤屈能昭雪,低洼能聚水,破旧能更新,谦虚能受益,自满反招损.所以圣明之人遵循这一管规律,不自以为是,所以能扬名.不自我显露,所以能自明.不自我标榜,所以能建功.不自以为为贤能,所以能领导别人.正因为做别人不愿意做的无为小事,与世无争,所以胸怀和度量方面没有人能和之相比.这与古人说的委曲求全的道理一样,回归成功之路.
一句点题:良好的习惯是成功的基础.
第二十四章《老子》
希言自然。飘风不冬朝,暴雨不冬日。孰为此?天地而弗能久,有兄于人乎!故从事而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德者,道亦德之。同于失者,道亦失之。
《小子》
就拿自然界来说,风不可能一个早上刮个不停,雨也不会一整天下个不住,大自然的*尚且不能持久,况且人世间的一时的艰难和愚惑呢?所以有理想、有抱负的人不要被一时的艰难和愚惑所迷惑,始终遵循客观规律,不按客观规律做事,就只会自食其果。
一句点题:成功就写在你的下一页,而每一页得自己一面一面的把它翻开,跳页也许会错过成功。
第二十五章《老子》
有物昆成,先天地生。萧呵!谬呵!独立而不改,可以为天地母。吾未知其名,字之曰道。吾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国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