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六十章智能水肥系统的“落地坎”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六十章智能水肥系统的“落地坎” (第2/3页)

    “问题出在‘技术太复杂’,”小林的声音带着点沙哑,手里还攥着根沾了泥土的番茄枝,“农民要的不是‘参数调试’,是‘一键能用’;不是‘数据报表’,是‘省力气、多结果’。李叔说,他种了三十年地,从来不用看 EC值,凭经验就知道该咋弄——我们得把‘经验’装进系统里,而不是让农民学‘参数’。”

    视频那头,研发组的老张推了推眼镜:“可咱们的系统设计时,就是为了精准……”

    “精准不能建立在农民不会用的基础上,”小林打断他,目光坚定,“咱们改!把控制器改成‘旋钮式’,分‘蔬菜’‘果树’‘花卉’三档,农民拧到对应档位,系统自动匹配水肥比例——李叔种番茄,就拧‘蔬菜档’,不用管什么氮磷钾比例;再加个‘离线模式’,没网的时候能存三天数据,网好了再传,这样就算村网不稳,也不耽误用。”

    那天晚上,研发组的灯亮到后半夜。设计图纸改了一版又一版,原本复杂的参数界面被简化成三个清晰的档位标识,按钮放大了三倍,还加了红色的“启动”和绿色的“停止”灯;程序员小王熬着夜写离线模式的代码,咖啡杯堆了满满一桌;结构组的人重新设计控制器外壳,把边角磨得圆润,还加了个挂绳——方便农民挂在田埂边的树枝上,不用怕摔。

    一周后,改好的控制器送到了李家庄。这次小林没提前来,是李建国主动去村口接的。控制器变成了浅灰色,比之前小了一圈,正面只有一个大大的旋钮,上面用红色油漆写着“蔬菜”“果树”“花卉”,字体大得老远就能看见,旁边还画了小小的番茄、苹果、玫瑰图案。

    “这就简单多了!”李建国接过控制器,用粗糙的手指拨了拨旋钮,“咔嗒”一声,旋钮转到“蔬菜”档,绿色的启动灯亮了,田埂边的水管立刻流出细细的水流,还带着淡淡的肥料味——是系统自动配好的水肥。他蹲在番茄地旁,看着水流慢慢渗进土壤,又伸手摸了摸,脸上露出了笑:“这水的量,跟俺平时舀的差不多,还不用俺蹲在地里挪木桶。”

    从那天起,李建国的三亩番茄地就用上了智能水肥系统。每天早上,他去地里转一圈,把控制器旋钮拧到“蔬菜”档,按下启动键,就去旁边的菜地摘豆角,等摘完豆角回来,系统早就自动停了——浇水施肥的时间从每天两小时缩到了十分钟。半个月后,他的番茄开始成熟,红果比往年多了不少,称重时发现,产量竟涨了一成。

    “李叔,您这番茄咋长得这么好?”邻居王婶路过,看着满藤的红番茄,眼睛都亮了。李建国叼着烟袋锅,指了指田埂上的控制器,笑得合不拢嘴:“就小林他们改的那玩意儿,省力气还高产,你看这番茄,个个都这么大!”

    王婶赶紧去找小林,还有几个农户也跟着来,围着小林问:“小林,俺们也能装不?俺家种的是黄瓜,能用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