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五十八章公益基金的“扩容计划”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五十八章公益基金的“扩容计划” (第2/3页)

把后备箱里的番茄递过去,王教授接过时,指尖碰到番茄上的绒毛,笑了:“这番茄长得好,皮实,是咱北方的品种。智能花盆是好东西,但不能丢了老法子,比如怎么辨土壤干湿,怎么看叶片知虫害,这些得写进教材里。”

    两人聊到夕阳西斜,把方案定得扎扎实实:农大派 3位教授牵头,一位负责作物栽培,一位负责劳动教育理论,一位负责亲子互动设计;教材要结合智能花盆的特性,比如“花盆亮绿灯时怎么浇水”“红灯报警时怎么除虫”,每一页都配手绘插图,字要比普通教材大一号,方便农村老师在黑板上抄;每季度组织一次“城乡结对日”,让城里孩子和乡村孩子通过视频分享种植日记,城里孩子可以寄绘本,乡村孩子可以寄自己种的蔬菜干。

    临走时,王教授从抽屉里拿出本 1958年的《乡村劳动教育手册》,封面磨得没了颜色,用细麻绳捆着书脊,里面的纸页发黄发脆,每页都有王教授的批注,用蓝黑墨水写的,有的地方还画了小图——比如“怎么给玉米授粉”旁画了个小箭头,标着“早上九点最宜”。“拿着,老法子里有新道理。”王教授把手册递过来,指尖带着老茧,“这里面记着我年轻时教农民种小麦的法子,现在看,和智能花盆的‘精准种植’道理是通的,都是‘顺天时、应地利’。别丢了这些,丢了就丢了根。”

    林舟把手册抱在怀里,像抱着块暖玉,走出实验楼时,夕阳把他的影子拉得很长,手册的纸页在风里轻轻响,像在说悄悄话。

    半个月后,第一批种植日记寄到林舟手里,装在个旧帆布包里,是王家村小学的老师亲手缝的,上面绣着颗歪歪扭扭的番茄。最上面的一本,封皮是用三年级的作业纸糊的,边角用透明胶带粘了三层,防止磨破,封面上用蜡笔写着“小娟的番茄日记”,“番茄”的“番”字少了一笔,后来又用红笔补上,像个害羞的小补丁。

    林舟翻开时,纸页边缘沾着的褐色泥点蹭到了他的手指,是王家村特有的黄土,带着点土腥味。日记里的字歪歪扭扭,有的字写大了,出格了,就用橡皮擦了重写,留下淡淡的印子:“3月 12日,阴。林叔叔送的花盆今天亮了绿灯,奶奶说绿灯就是要浇水了。我用小瓢浇的,不敢浇太多,怕番茄淹死。奶奶说,番茄和我一样,要多喝水才会长高。我想种出最大的番茄,给打工的爸妈寄过去,让他们知道我会照顾奶奶了,还会照顾番茄。”后面画了个小番茄,用红蜡笔涂的,边缘涂出了线,像个胖乎乎的小太阳。

    另一本是李家庄小学的小胖的,封面是张画纸,上面画着个比人还高的番茄,旁边写着“我的超级番茄”。日记里的字更豪放,有的地方还沾着淡淡的辣椒味:“4月 5日,晴。今天花盆响了,说番茄长虫了!我吓得赶紧叫吴爷爷,吴爷爷说用辣椒水杀虫。我们找了去年种的干辣椒,放在碗里捣成粉,加了点水,往番茄叶上喷。辣椒水好辣,我打喷嚏打了三个!但下午看,虫子都没了,番茄也没掉。我赢了!吴爷爷说我是‘小农技员’,还奖励我一颗糖,是橘子味的。”

    林舟把这些日记抱去出版社时,编辑张姐正在拆快递,指尖沾着油墨,桌上堆着刚校好的书稿。她接过帆布包,刚拿出小娟的日记,指尖触到带着泥点的纸页,突然红了眼——她想起上周带儿子去郊区农场,六岁的儿子指着地里的黄瓜问:“妈妈,这是超市里的黄瓜吗?怎么长在土里?”

    “我儿子总说‘菜是超市长的’,这些日记比任何科普书都管用。”张姐擦了擦眼角,把日记摊在桌上,阳光透过玻璃窗,照在纸页上的泥点和蜡笔画上,“书名就叫《花盆里的春天》,封面用小娟画的番茄苗,内页保留泥点和修改痕迹,不用修图,真实最动人。我还要在书里加个‘种植小问答’,让王教授和老吴来答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