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七章老吴的“技术传承” (第3/3页)
盆的摆放位置也会影响老人使用,我之前都没考虑过。”
接下来的一个月,老吴带着徒弟跑了十个县市,从山区到平原,录了二十多种方言。有次去深山里的村子,山路颠簸,小张晕车吐了一路,可看到村里的老人围着他们的录音设备,眼里满是期待,他又赶紧擦干嘴,接着录。老吴看着他蹲在石头上,耐心地让老人重复“调亮度”“关电源”,突然想起自己刚入行时的样子——那时候他也觉得“技术至上”,是师傅带他去看用户怎么用设备,他才明白,技术的根,在人的需求里。
研发成功那天,实验室里炸开了锅。小张把方言识别模块装到花盆里,王奶奶的录音放进去,“浇水”两个字刚落,花盆底部就缓缓渗出水流,浇在绿萝的根部。小李调试的亮度传感器也起了作用,傍晚时自动把补光灯调亮,不用老人动手。老王则做了个简易的说明书,上面画着大大的图标,连不认字的老人都能看懂。
“吴师傅,”小王挠了挠头,手里攥着说明书,“以前我总觉得,技术只要参数好看就行。这次跟您跑了这么多地方,才知道咱们做的东西,是要帮老人解决麻烦的——不是我们觉得好,是用户觉得好,才是真的好。”老吴拍了拍他的肩膀,手里的万用表在灯光下闪着光,那是他刚工作时用的,现在他把它递给了小王:“这表陪了我三十年,现在交给你。记住,修机器要用心,做技术更要用心。”
林舟走进实验室时,正好看到这一幕。她笑着走过去,递给老吴一份聘书:“吴工,公司决定聘您当技术顾问,不用坐班,在家就能指导年轻人。您要是想实验室了,随时回来看看。”老吴接过聘书,指尖划过“技术顾问”四个字,突然觉得眼眶发热。窗外的天又暗了下来,实验室里的台灯亮了一圈又一圈,年轻人们围着花盆讨论着下一步的改进方案,声音里满是活力。
老吴走到窗边,看着楼下的路灯亮起来,像一串温暖的星星。他想起自己刚进公司时,师傅也是这样站在窗边,看着年轻的他在实验室里忙碌。现在,他也成了那个“师傅”,把手里的技术、心里的初心,一点点传给了下一代。晚风从窗外吹进来,带着春天的暖意,老吴摸了摸口袋里的旧手机,里面还存着母亲的录音——他知道,这份“传承”,不仅是技术的传递,更是对人的牵挂,是永远不会退休的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