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七章老吴的“技术传承” (第2/3页)
他修收音机,非要让他先拆了再装回去,说“知道怎么坏的,才知道怎么好”。那时候他嫌麻烦,现在才明白,师傅教的不是修机器,是对技术的敬畏。“行!”他抬头看着林舟,眼里的光像实验室里重新亮起的灯管,“我要挑三个——得肯学,更得肯‘看见人’。”
选徒弟那天,老吴在会议室里坐了一下午。小张是刚毕业的计算机系学生,编程时手指在键盘上翻飞,可上次做智能门锁测试,连老人弯腰输密码不方便都没考虑到;小李学的是电子工程,能把电路板焊得像艺术品,却总在细节上马虎,上次忘了给传感器加防水涂层;还有老王,是从车间调上来的技工,跟着老吴跑过两次现场,知道老人用设备时喜欢“简单点、再简单点”,就是理论基础弱了点。
“就你们三个。”老吴把三人叫到实验室,指着桌上的花盆原型,“这个项目,咱们一起做。小张负责语音识别算法,小李搞硬件调试,老王帮着做用户测试——但有一条,凡事多问个‘为什么’,为什么要这么设计?为什么用户会需要?想不明白,就跟我去现场看。”
刚开始研发时,冲突就来了。小张把语音识别模块做出来,测试时用标准普通话一遍就过,他兴奋地跟老吴报喜:“吴工,您看,识别率能到 98%!”老吴却摇了摇头,从口袋里掏出个旧手机,点开里面的录音——是他母亲生前用家乡话跟他说话的声音,“我妈一辈子没出过县城,只会说方言。你这模块,她用不了。”
小张皱了皱眉:“可加方言识别太麻烦了,全国这么多方言,咱们哪录得完?”老吴没反驳,第二天一早就带着三人去了邻县的乡下。他熟门熟路地找到村口的王奶奶家,老太太的儿子在外地打工,家里只有她一个人,窗台上摆着个缺了口的陶盆,里面种着棵蔫蔫的绿萝。“姑娘们上次来送的智能花盆,我不会用啊,对着它喊‘浇水’,它不听我的。”王奶奶拉着老吴的手,声音里满是委屈。
那天下午,老吴带着三个徒弟,在王奶奶家录了两个小时的方言。小张负责操作设备,王奶奶说一句“浇水”,他就录一次,有时候老太太的音发得轻了,老吴就凑过去,贴着她的耳朵慢慢教:“王婶,您再大声点,就像喊院子里的鸡回家那样。”小李蹲在旁边,把王奶奶家的窗台高度、光照时间都记下来,小声跟老王说:“原来花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