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道路是曲折的(加一更求月票追读) (第2/3页)
是好的,是为了探索厂里改革发展的新路子。
所以,接受专访的事,我需要先征求一下他本人的意见,毕竟他现在是独立公司的负责人。我尽快给您回复,您看可以吗?”
“好,我等你消息。”对方爽快答应。
挂掉电话,韩三坪立刻让秘书去叫王盛。
……
来到韩三坪办公室。
“这是好事啊……”
听说《中国青年报》要来专访,王盛立马便答应了下来,并催促韩三坪尽快回复。
等韩三坪打完电话。
王盛打听道:“厂长,借设备的事,联系的怎么样了。”
韩三坪烟不离手的揉了揉太阳穴道:“我联系了峨影厂,峨影厂那边表示,设备、人手都可以借给我们,费用我们自己承担,但有个条件,他们要抽三成利润,剩下的归我们,我意思,五成归你们盛影传媒,北影厂抽两成,用作设备、人员管理费。
这些人带着设备过来,是要安顿在北影厂的。
我算了算,两个厂的人员、设备全部加起来,足够单日完成至少二十五单16mm级别的‘私人定制’,如果真能接到这么多的话。”
那就是五十台16mm摄影机。
多吗?
其实很正常。
电影厂每年都有补助,但如果本年度的补助花不完,下一年的补助额度是会减少的。
因此,买设备就成了各个电影厂的首选,既能花光补助,又能为厂里增添固定资产,可以说是两全其美。
比如北影厂购买的广播级Betacam SP摄像机,拍电影很少会用到这种摄像机,北影厂完全是为了突击把补助花完才买的,一般是租给电视剧剧组,或者租给电视台。
买设备、再把设备租出去,这套玩法,二三十年后,电影厂还是这么玩。
“很合理。”
王盛点点头,又问道:“于咚回来了吗?”
“我已经让助理通知他把手里工作交给其他人,尽快赶回来了,估计不是今天到,就是明天到。”
“……”
两人又聊了聊专访细节,韩三坪让王盛尽量含蓄着点说。
“包的,厂长,你就把心肚子里吧。”
韩三坪看着王盛,欲言又止,止言又欲。
算了,他年轻,就算说错些什么话,应该也会被原谅。
……
下午。
盛影传媒的办公室临时充当了采访间。
《中国青年报》擅长经济、宏观政策领域报道的资深记者张建伟和一名摄影师如约而至。
张建伟年约四十,目光敏锐,态度专业而审慎。
简单的寒暄后,专访开始。
张建伟的问题直指核心,从“有限正义论”引发的争议,问到天价服务的合理性,再问到作为北影厂子弟创业的初衷。
王盛早有准备,他并未纠缠于为自己辩护,而是将话题引向了一个更宏大、更悲情,却也更能引发共鸣的方向。
当被问及为何要选择这样一条看似“离经叛道”的创业路时,王盛沉默了片刻,再抬起头时,眼神里带着沉重和真挚:“张记者,您问我为什么做这些?首先,请您理解,我是一个在北影厂长大的孩子,我父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