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7章 斗文——技不是道的奴仆 (第2/3页)
都搬进文章里。
瀚文学院这篇“文献综述”式文章,核心思想一句话:“技艺的正当性藏在每一页纸里,只有书上有出处,手里才能出活计,知识权威压倒实践权威。”
就在三位山长各自满意地捋着胡须时,谢文的文章却让所有人都愣住了。
《算法与匠心——论技道相生》
这个标题就让严松龄皱起了眉头:"算法?这是何物?"
谢文在文中毫不客气地指出:"若将'道'比作建造房屋的蓝图,那么'技'就是实现这个蓝图的具体方法——比如算法。"
他举了个生动的例子:"就以修建清川桥为例,匠人们懂得造桥的'道',要坚固、要耐用、要美观。但具体每根梁要多粗,每个榫卯要怎么对接,这就需要精确的'算法'来计算受力、测量角度。"
"再以学生设计的水车为例,"谢文越写越顺畅,"懂得水利是'道',但每个齿轮的齿数、每个叶片的倾斜角度,都需要精密的'算法'来优化。没有这些'技',再好的'道'也只是空中楼阁。"
他甚至在文中大胆提出:"真正的'技进于道',不是把技术练到出神入化就够了,而是要从中总结出规律,形成可以传承的'算法'。这样后人就不必从头摸索,可以直接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继续攀登。"
总之,谢文的核心思想一句话就能概括:“技”不是道的奴仆,而是把“道”从空中拽回地面、并且一级级往上垫高的脚手架。
传统说法把“道”当天花顶、“技”当下脚梯,用完就能扔,谢文却很好的诠释了:没有梯,你永远摸不到天花板,所以梯子和蓝图同等重要。
他又把“算法”定义为“可记录、可验证、可迭代的操作手册”。只要算法在,经验就不会随老匠埋进土里,后人直接“站在肩膀”继续升级,这是古代最缺的“知识复利”。若是从无数个成功的事件里总结出通用算法,让“技”可复制、可优化、可传授,这才算真正“把技总结成了道”。
这篇文章完全颠覆了传统对"技"与"道"的理解,没有空谈玄理,而是用实实在在的工程案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