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386章 斗诗——急智与灵光的碰撞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386章 斗诗——急智与灵光的碰撞 (第2/3页)

光聚焦在他身上,想看看这个前两日大出风头的“黑马”,在最为传统的诗词领域是否还能创造奇迹。

    谢文凝神静气,看着那个【耕】字,脑海中浮现的不再是书本上的典故,而是桃源村最为鲜活生动的画面:是谢广福在田间地头丈量规划时专注的身影,是李月兰在小菜园忙碌时额角晶莹的汗珠,是村里的村民们在修路、挖渠、烧砖烧炭时的身影,是那双双布满厚茧却无比灵巧的手……一种深沉的情感在他胸中涌动。

    他略一思索,提笔蘸墨,一首七绝跃然纸上:

    《桃源农咏》

    垦荒垒石接霞辉,引水开渠润翠微。

    但得千窑青瓦就,不辞汗雨透蓑衣。

    诗句落成,满场先是寂静,随即爆发出比之前更热烈的议论声!

    这诗,太不一样了!

    这诗与往日的田园诗截然不同,没有青松的刻意言志,没有白鹭的矫饰空灵,也没有瀚文的掉书袋。

    它就像从田埂上直接生长出来的一般,带着泥土的芬芳与汗水的咸涩。

    "垦荒垒石"写的是桃源人重建家园的艰辛,"引水开渠"记录的是清川河水利工程的壮举,"千窑青瓦"更是直指如今桃源村最引以为傲的砖瓦产业。最后一句"不辞汗雨透蓑衣",将村民们不畏艰辛、共建家园的精神展现得淋漓尽致。

    "这......这写的不就是咱们桃源村修水渠时的光景吗?"围观的谢吉利激动地说。

    "'千窑青瓦',妙啊!直接把砖瓦厂写进诗里,却丝毫不觉突兀!"

    一位出身农家的学子当场就红了眼眶,低声对同伴说:“这不辞汗雨透蓑衣……写的就是我爹娘啊!”

    白羽仙山长愕然地看着那诗句,扇子都忘了摇,他张了张嘴,想挑点毛病,最终却只对身旁的严松龄低声喃喃道:"这......这也算诗?砖瓦窑灶之事,怎能入诗?……未免过于写实,毫无文采可言……” 他向来追求风雅,一时难以接受这般直白写实的诗风。

    然而,严松龄此刻却难得地没有出言附和,他目光深沉地看着那二十八个字,仿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