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焰麦初生,星尘为证 (第2/3页)
亏秦洲的编程能力!”风澈的声音里带着骄傲,“他连夜写了个数据整合算法,能自动识别不同星球的环境参数和物种特性,还能生成3D共生模型。你们传完数据后,就能在数据库里看到咱们四个星球的共生系统三维图了!”
挂了通讯器,王玲和慕容冷越立刻分工:王玲负责整理焰岩虫的分析数据和共生系统的实时监测数据,慕容冷越则负责上传过滤装置的设计图纸和环境参数。当最后一份数据传输完成的提示弹出时,实验室的屏幕上自动跳出了跨星球共生数据库的界面——四个不同颜色的星球模型在屏幕中央旋转,分别代表雾沼星、火山星、冰雾星和还未开始任务的沙砾星。点击火山星的模型,立刻展开了详细的共生网络图谱:中和苔(绿色节点)、熔浆苔(黑色节点)、熔浆菌(灰色节点)、焰岩虫(红色节点)相互连接,节点之间的线条闪烁着不同颜色的光芒,代表着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的路径。
“太神奇了!”王玲忍不住伸手触摸屏幕上的节点,指尖划过中和苔与熔浆菌的连接线条时,屏幕上立刻弹出了两者的共生效率数据:“有机养分交换率68%,水分共享率75%,隔热效果提升40%。”
慕容冷越的目光落在图谱边缘的一个空白节点上,那里标注着“待加入物种:焰麦”。“总部说的焰麦种子,应该今天就能到了吧?”他转头看向王玲,语气里带着期待。
王玲看了一眼通讯器上的物流信息,点头道:“预计下午三点,运输舱会在预定着陆点降落。我们得提前准备好种植区,把过滤后的泉水引到种植区的灌溉系统里。”
两人立刻行动起来。慕容冷越从登陆舱的储物室里搬出折叠式的种植架——这种种植架是用轻质合金制成的,展开后能形成三层立体种植空间,每层都装有温度和湿度传感器,还能连接灌溉系统。王玲则拿着铁锹,在过滤装置旁边的空地上挖掘灌溉沟,她的防护服靴子踩在火山岩上,发出“咯吱咯吱”的声响,额角的汗水顺着脸颊滑落,滴在干燥的火山岩上,瞬间蒸发成一缕白烟。
“小心点,别挖太深,下面可能有火山岩的裂缝。”慕容冷越的声音从身后传来,他手里拿着一根金属探测棒,正在帮王玲探测地下的岩石分布,“这里的火山岩层比较薄,挖30厘米深就够了,太深会破坏地下的微生物生态。”
王玲点点头,调整了铁锹的角度。阳光越来越烈,地表温度已经升到了62℃,防护服的隔热层虽然已经调到最大档位,但她还是能感觉到一股燥热从脚底往上涌。慕容冷越注意到她的动作慢了下来,立刻放下探测棒,走过来接过她手里的铁锹:“你去休息会儿,喝点营养液,这里交给我。”
“没事,我还能行。”王玲想抢回铁锹,却被慕容冷越按住了手。他的手心隔着防护服传来温热的触感,让她的脸颊微微发烫。
“听话,”慕容冷越的语气带着不容拒绝的温柔,“你还要留着力气下午检查焰麦种子呢,种植区的活我一个人能搞定。”
王玲只好妥协,她走到旁边的阴凉处,打开一瓶冰镇的营养液,看着慕容冷越弯腰挖掘灌溉沟的背影。他的动作很熟练,铁锹每次落下都能精准地避开地下的岩石,灌溉沟的边缘被修整得整整齐齐。阳光照在他的防护服上,反射出淡淡的光泽,汗水顺着他的脖颈滑落,浸湿了防护服的领口,却丝毫没有影响他的动作。王玲的心里涌起一股暖流,她拿出通讯器,对着慕容冷越的背影拍了一张照片,照片的背景是正在运行的过滤装置和远处喷吐着火山灰的活火山,画面里的一切都充满了生机与力量。
下午两点半,通讯器传来了运输舱接近的提示音。王玲和慕容冷越立刻放下手里的活,朝着预定着陆点跑去。远处的天空中,一个银白色的运输舱正缓缓降落,尾部喷射出淡蓝色的火焰,在橙红色的大气层中划出一道优美的弧线。随着一声轻微的震动,运输舱稳稳地落在了火山岩地面上,舱门缓缓打开,里面整齐地摆放着十几个密封的箱子。
“焰麦种子应该在那个蓝色的箱子里。”慕容冷越指着其中一个印着绿色麦穗图案的箱子,快步走了过去。王玲紧随其后,手里拿着种子检测仪器。
打开蓝色箱子的瞬间,一股淡淡的麦香扑面而来——那是焰麦种子特有的香气,混合着总部特制的保鲜剂味道。箱子里整齐地摆放着二十个透明的密封袋,每个袋子里装着大约500克的焰麦种子,种子呈暗红色,表面有一层细小的绒毛,像极了赤焰泉的泉水颜色。
王玲立刻拿出少量种子,放入检测仪器中。仪器开始快速检测种子的发芽率、病虫害和基因稳定性。几分钟后,检测结果出来了:“发芽率92%,无病虫害,基因适配火山星环境,可直接种植。”
“太好了!”慕容冷越拿起一个密封袋,仔细观察着里面的种子,“这些种子经过了基因改良,不仅能耐高温,还能吸收水中的有机养分,生长周期只有60天,比普通麦类短了一半。”
两人抱着种子箱回到种植区,此时灌溉系统已经安装完毕,过滤后的淡粉色泉水顺着灌溉沟缓缓流淌,在种植架下形成了一层薄薄的水膜。慕容冷越将种植架的温度调到35℃,湿度调到60%,然后拿出特制的种植基质——这种基质是由火山岩粉末、熔浆苔的枯枝和焰岩虫的排泄物混合而成的,既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