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40章 探春信:海疆诉孤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40章 探春信:海疆诉孤 (第2/3页)

模样。信里先说起了海疆的冬日景象:“海疆冬日多风,风从海面上刮来,带着咸涩的味道,呼啸着能把窗纸吹破。夜里躺在炕上,听着那风声,总想起京城的雪 —— 荣国府里的雪,落下来是软的,盖在潇湘馆的竹上,像裹了层白纱,踩在雪地里,还能听见‘咯吱’的声响。可这儿的雪,混着海风里的盐粒,落下来是硬的,沾在脸上,比冰还凉,一化就成了咸水,顺着脸颊往下淌,像是在哭。”

    宝玉读到这儿,伸手摸了摸窗棂 —— 窗棂上也结着层薄冰,冰下的窗纸有些破损,冷风正从破口处往里钻。窗外的雪还在下,大片大片的雪花飘下来,落在怡红院的屋顶上、枝桠上,把整个院子都裹成了白色。他忽然想起小时候,也是这样的雪天,探春总爱拉着他的手,在大观园的雪地里堆雪人。探春手巧,堆出的雪人有鼻子有眼,还会用胭脂给雪人涂嘴唇,用墨汁给雪人画眉毛,每次堆完,她都要拉着宝玉在雪人旁拍照,笑得眼睛都眯成了缝。如今想来,那些热热闹闹的日子,竟已是十几年前的事了,恍若一场梦。

    探春在信中,难得地提起了丈夫周琼,字里行间带着些温柔的暖意:“周郎待我极好,他知道我自小就不喜女红,便从不逼我做那些针线活,还跟府里的婆子说‘我家夫人是要做大事的,哪能困在针线筐里’。见我想念家乡的吃食,他就托去江南采买的兵卒,捎来碧粳米、藕粉、桂花糖,还学着做我爱吃的蟹粉小笼,虽不如府里做得地道,却也满是心意。夜里他处理军务回来,不管多晚,都会到我房里坐一会儿,给我讲海疆的趣事 —— 说那海面上的日出,红得像烧起来一样,把海水都染成了胭脂色;说渔民们捕到的大螃蟹,比荣国府里宴客时的还肥,蟹黄能占满半个蟹壳;说海边的孩子们,会捡着退潮时留在沙滩上的贝壳,串成项链戴在脖子上。”

    宝玉的脑海里,浮现出周琼的模样 —— 去年探春成婚时,他见过这位年轻的将军,身材挺拔,穿着银白色的盔甲,眼神明亮,说起话来温文尔雅,待人接物也极有礼数。当时他还拉着周琼的手,郑重地说:“三妹妹性子要强,却是个苦命的,以后在海疆,还请你多照顾她。” 周琼当时笑着点头:“二爷放心,我定会待探妹妹如珍宝。” 可如今,信里的字里行间,都透着探春的孤苦,想来周琼定是出了什么事。

    信读到一半,宝玉的手指忽然顿住了 —— 信笺上有一处墨痕明显晕开了,晕开的范围不大,却能清晰地看出是水滴落在纸上的痕迹,想来是探春写信时,眼泪不小心掉在了纸上。他凑近信笺,仔细看着那处的字,只见上面写着:“上月初三,倭寇突然来犯,沿海的几个村落都被烧了。周郎身为副将,自当率军迎敌,临走前他握着我的手,说‘探妹妹,等着我回来,等战事平定了,我就带你去看日出,去捡贝壳’。我在府里等了三天三夜,每天都站在门口望,可等来的,却是他盖着白布的灵柩。”

    “灵柩” 两个字,像两把尖刀,狠狠扎在宝玉的心上。他手里的信笺微微发抖,眼泪不受控制地涌了上来,模糊了信上的字迹。他仿佛能看到探春站在海疆的寒风里,望着远处的海面,从日出等到日落,眼神从期待变成焦急,再变成绝望;仿佛能看到她扑在灵柩上,哭得撕心裂肺,却连一句安慰的话都没人说;仿佛能看到她独自一人坐在空荡荡的房间里,对着周琼的遗物,一夜一夜地发呆。那个素来要强、从不轻易示弱的妹妹,在千里之外的海疆,失去了唯一的依靠,该是何等的绝望。

    3. 宗族逼困:嫁妆成祸根

    探春在信中,用了大半的篇幅,详细说起了周郎死后,夫家宗族的刁难,字迹比前面的更歪斜,墨痕也更杂乱,想来写这些话时,她的情绪格外激动。“周郎走后,他那些叔伯兄弟,像是变了个人似的。头七刚过,三叔父就带着几个人来府里,说我是外姓人,不该占着周家的产业,要我把周郎的书房、库房都交出来。我跟他们争辩,说周郎是为国捐躯,这些产业本该由我保管,可他们哪里肯听,只说‘妇道人家懂什么,这些东西交给我们,才能保住周家的脸面’。”

    宝玉读到这儿,忍不住攥紧了拳头,指节因为用力而泛白,指甲深深嵌进了掌心。他想起探春的嫁妆,那是贾母和王夫人亲自为探春准备的,光是上等的绸缎就有一百多匹,有杭州的云锦、苏州的缂丝,还有几匹是宫里赏下来的明黄色缎子;珠宝玉器也装了满满四箱,有祖母绿的手镯、红宝石的戒指,还有一支成色极好的赤金步摇,是探春小时贾母给她的;除此之外,还有不少田产、店铺的地契,都是为了让探春在夫家能有底气。可如今,这些东西竟成了别人觊觎的对象。

    “后来他们见我不肯交产业,就换了个法子,说周郎的抚恤金该归宗族所有,要我把官府送来的抚恤金拿出来,由他们‘统一分配’。我自然不肯,那抚恤金是周郎用命换来的,是我以后生活的依靠,怎么能给他们?可他们却天天来府里闹,有时还堵在门口,对着来往的人说我‘不孝’‘贪财’,把我气得病倒了好几日。” 探春的字里行间,满是委屈与愤怒,宝玉仿佛能听到那些宗族子弟的刻薄话语,能看到他们围着探春,指手画脚、唾沫横飞的模样,心里又是心疼,又是气愤。

    更让宝玉揪心的,是信里接下来的内容:“昨日,三叔父又带着人来了,这次他们更过分,说我带来的嫁妆是‘周家的私产’,要我今日就清点出来,交给族里掌管。我跟他们吵了起来,说嫁妆是我贾家带来的,跟周家没有半分关系,可他们却说‘你既嫁入周家,就是周家的人,你的东西自然也是周家的’。三叔父还说‘你一个妇道人家,守着这些东西有什么用,不如交给族里,我们还能给你寻个好归宿’—— 我后来才知道,他们所谓的‘好归宿’,是想把我嫁给邻县的一个老员外,那老员外都六十多岁了,还死了两任妻子,他们不过是想从中得些彩礼罢了。”

    宝玉的眼眶彻底红了,眼泪顺着脸颊往下淌,滴在信笺上,与探春留下的墨痕重叠在一起。他想起探春小时的性子,那样骄傲,那样要强,连在大观园里跟丫头们下棋,输了都要不服气地再来一局;后来她管家,面对府里的老嬷嬷们的刁难,也是条理清晰地一一反驳,从不含糊。可如今,她在海疆的孤宅里,却要受这样的屈辱,连自己的嫁妆都保不住。若是往日里,贾府还在,贾母定会派人去海疆,为探春撑腰;王夫人也会写信给海疆的官员,让他们关照探春。可如今,贾府早已败落,他自身难保,连派人去海疆帮衬妹妹都做不到,只能眼睁睁看着妹妹受委屈。

    探春在信中,还说起了自己如今的困境:暮色如墨,顺着周郎生前书房那斑驳的槅扇缓缓流淌,将窗棂外翻涌的海雾都染成了青灰色。雕花紫檀木榻上,春桃蜷缩成小小一团,粗布棉被被她无意识攥得发皱,褶皱里藏着岁月的沧桑。她两颊烧得通红,如同晚霞落在苍白的脸上,额角沁出的汗珠却在咸涩的海风里凝成冰珠,晶莹却又透着刺骨的寒意。

    我用帕子蘸着铜盆里的温水为她擦拭,触到她滚烫的皮肤时,指尖都跟着发颤。那温度仿佛要灼伤我的手,又似要将我的心也一同点燃。自出了金陵,随身带的药材早因海上风浪损耗大半,如今只剩些寻常薄荷陈皮。熬药时,那小小的火炉在海风的肆虐下,火苗忽明忽暗,仿佛随时都会熄灭。熬出的药汤泼在青砖地上,连药香都被海腥味冲得七零八落,消散得无影无踪。

    她勉力抬起如灌了铅般沉重的眼皮,气若游丝地唤我 “姑娘”,那声音像是被海风吹散的残云,又似断了线的风筝,轻飘飘就要消散在咸涩的海风里。我急忙握住她冰凉的手,掌心传来的温度微弱得如同将熄的烛火,却灼得我心口发疼,眼眶瞬间泛起酸涩。

    昏暗的油灯在海风的裹挟下摇曳不定,昏黄的光晕在空荡荡的书房里投下斑驳暗影。四壁萧然,除了墙角堆叠的几卷旧书,竟寻不出一件值钱物件。我望向虚掩的房门,平日里连个端茶倒水的小厮都难见踪影,此刻更不知何处能寻来大夫。呼啸的海风如同猛兽般拍打着窗棂,裹挟着咸腥的湿气,将窗纸刮得簌簌作响,似在无情地嘲笑我们的无助与渺小。

    我攥着一方浸透咸涩海水的帕子,指尖反复摩挲着帕角绣的并蒂莲纹 —— 那是离家前探春亲手绣的。榻上的她裹着褪色的云锦披风,额间薄汗混着药渍,半透明的肌肤下青色血管如蜿蜒的暗河。窗外浪涛拍击礁石的声响震得窗棂发颤,咸腥的海风卷着细碎的雨珠扑进来,在案头积了浅浅一层水洼。

    远处传来戍卒换岗的梆子声,更漏滴答声里,我数着她每一声微弱的喘息。那些随船带来的细软早典卖殆尽,如今连药罐里煎的都是掺了海带根的薄汤。月光透过支离破碎的窗纸,在她惨白的脸上投下斑驳暗影,恍惚间竟像是潇湘馆里病榻上的林妹妹。

    命运的丝线在离京那日便断了。记得马车碾过石板路的声响,混着母亲撕心裂肺的哭喊,将我与深宅大院里的一切彻底割裂。如今,我们不过是被浪头卷上岸的浮萍,在这陌生的海疆之地,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