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六卷:金玉之争 第112章:昆仑之谜2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六卷:金玉之争 第112章:昆仑之谜2 (第2/3页)

京朝觐,告诉康熙皇帝昆仑就是佛经中所说的阿耨达大山,就是喇嘛教的圣地、印度河源头冈底斯山,梵语称“开拉斯”(意为雪山,主峰海拔6721米)。于是康熙便称冈底斯山为“大昆仑”,称巴颜喀拉山为“小昆仑”。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中的“两昆仑”即指“大小昆仑”。

    康熙的说法纯粹出于政治目的,与各种地理古籍所记载基本不符,完全经不起推敲。率先勇敢地站出来质疑圣祖皇帝的是近代第一个“睁眼看世界”的思想家魏源。

    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有一篇《释昆仑》,其观点源自于在汉武帝说法的基础上,对地图和近代地理资料的考证。魏源也认为古籍中所说的“河”指黄河,但他认为塔里木河才是黄河的正源,于蒲昌海(即罗布泊)开始潜行地下,至甘肃小积石山复出。罗布泊是塔里木盆地的汇水中心,只入不出,水面又没有什么升降,在还不懂蒸发原理的时代,最简单的最直觉的解释是湖水潜行地下流走了。黄河源头又不远,所以魏源说“皆以为潜行地下,南出于积石,为中国河云。”塔里木河潜行地下复出为黄河的说法,如果不考虑海拔高度差的话,确实可信。

    传说中,无论中国人所说的“昆仑之丘”,还是印度人的“阿耨达大山”,都在大地中央,是世界上最高的山。从地图上看,亚欧大陆的中央就是葱岭,即帕米尔高原。魏源认为帕米尔高原上的乔戈里峰就是世界最高峰。而乔戈里峰事实上也正是世界上垂直高差最大的山峰,靠中国一侧单峰高差达4700米,海拔也仅次于珠穆朗玛峰。他还认为汉武帝的说法过于片面,“昆仑之丘”并非某座山峰,而是一系列山脉的总称。而葱岭一带名为“喀喇”或“喀拉”的地方很多,如喀拉峻山、喀拉库里湖、喀拉喀什河。因此他主张“昆仑之丘”应指整个葱岭。魏源还主张瑶池即新疆的哈喇淖尔(又称大龙池)。

    随着大清王朝的轰然瓦解,**统治彻底结束,中国人的思想又再次活跃起来。康熙的说法很快被人推翻,魏源的观点也站不住脚。罗布泊湖地海拔800米左右,而甘肃小积石山最低处海拔1735米,黄河伏流重源的说法在海拔测量法发展起来后,显得很荒谬。于是人们对“昆仑之丘”的讨论重新浮出水面。

    台湾作家苏雪林(鲁迅死后,以“反鲁斗士”而闻名)女士认为“昆仑”以及“阿耨达”就是圣经中说所的“亚拉拉特”,在西亚的土耳其。她的主要依据是《山海经西山经》记载“昆仑”有“河水、赤水、洋水、黑水”四条河发源,而《圣经》也说“有河从伊甸流出滋润那园子,从那里分为四道。”印度神话中的“阿耨达”也有“银牛口,金象口,玻璃狮子口,琉璃马口”四条大河流出。

    1985年,历史学家何幼琦先生发表了《海经新探》一文,认为《山海经》所描述的地方其实很小,方圆不过千里,古昆仑就是山东的泰山。他对与昆仑有关的河流都作了考证,河水即黄河,赤水即沂水,流沙即泗水,弱水即大汶河,青水即肥河,黑水即大清河,(后来又说是小清河),洋水即沭水,西海就是古巨野泽。

    1987年第5期《民间文学论坛》发表王红旗论文《昆仑山地望探索》,首次指出古昆仑即今日河套以南的鄂尔多斯,但缺乏依据。王红旗先生号召社会各界给予资金和有关方面的支持,相信能够在那里找到众帝之台和昆仑**的遗迹。1999年,画家孙晓琴还根据王红旗对《山海经》的解读,历经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