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八章 路遇伯乐,担当重任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第八章 路遇伯乐,担当重任 (第2/2页)

就适应了工作环境。月底发工资时,大家发现他的工资竟然比门市部主任的工资还多。大家都严重不服,纷纷向领导抱怨。主任说,你们知不知道,肖何是邯西游击队的老队员。在南方工作时,已经是门市部的经理了。给他这点工资已经委屈了他呢!大家听了主任的话,这才闭上了嘴巴。

    随着形势的发展,各单位需要派出一位表现优秀、工作能力强、经验丰富的同志担任坐村干部。肖何同志首当其冲,被单位派出来。六十年代的坐村干部,是特殊历史语境下基层治理的重要纽带。这一时期,农村经历着人民公社化的深度推进,集体经济建设与粮食生产是核心任务,坐村干部多从市县机关、企事业单位抽调,带着 “同吃同住同劳动” 的要求进驻生产队。

    他们的帆布挎包里常装着《农业发展纲要》和记工分的账簿,白天跟社员一起在田垄间挥锄头,晚上在煤油灯下组织学习会,既要传达上级关于 “以粮为纲” 的指示,又要协调生产队的劳力分配与农具调配。遇上灾年,还得带头参与抢种抢收,把自家的粮票悄悄分给缺粮的农户。

    彼时农村基础设施薄弱,坐村干部往往身兼数职:在打谷场帮着过秤算收成,到小学修补漏雨的屋顶,甚至背着药箱给牲口防疫。他们的工作手册上,除了生产数据,更多是家长里短的琐事 —— 张家婆媳闹矛盾、李家缺种子,都要一一调解落实。这种 “嵌入式” 的工作模式,既强化了集体生产的组织能力,也在物资匮乏的年代,以朴素的方式维系着基层社会的稳定与凝聚力。

    肖何今后的道路是否平坦?他会遭受怎样的坎坷?且听下章分解。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