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四十一章:越步不停,圆的新刻度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四十一章:越步不停,圆的新刻度 (第2/3页)

用等风,能自主控制航向,计划用三个月时间,完成“环球通商”的壮举。

    船长是王小五的儿子王洋,他手里的“格物海图”上,标着密密麻麻的“越点”:这里是改良的“ ***tant”(六分仪,更精准测纬度),那里是新发现的“洋流带”(能省三成燃料),最显眼的是条红色航线,从广州港出发,经非洲、美洲,最终回到起点。

    “爹,我们快到美洲东海岸了!”王洋在航海日志里写道,“这里的土著用可可豆换我们的玉米酒,他们说这酒比他们的‘奇恰酒’烈——不同的土地,长出不同的作物,却能酿出一样让人暖和的酒,这就是‘越’的意思吧?”

    船上的医官正在给水手们分“维生素丸”(林薇用浓缩果汁和蜂蜜做的,防坏血病)。这是从“远洋病”里总结的经验:以前水手出海常牙龈出血,现在知道是缺“维生素C”,靠这小药丸就能预防——这“越”,藏在对“为什么”的追问里。

    当“新越号”在美洲靠岸时,当地土著看着这不用风也能跑的船,以为是“神之舟”。王洋却跳上岸,递出玉米种子,又接过对方的可可豆,用“万国通商语”(混合了汉语、波斯语、土著语的简化交流语)说:“不是神,是‘格物’,是大家一起往前走的‘越’。”

    帆船上的“胤”字旗在异域的风里招展,旁边很快升起了土著的图腾旗。两种旗帜在桅杆上并排飘扬,像在给这跨越重洋的“越”,立下新的坐标。

    (三)暖阁里的“越”之心

    “新越号”传回的航海日志,和河南铁轨的通车报,同时摆在暖阁的案上。陈默翻着日志里的“环球见闻”:非洲的部落已经会用算盘记账,美洲的土著开始种玉米,欧洲的商人来广州港学习“蒸汽原理”……

    “这‘越’,从来不是咱们单独走。”他指着日志里的插图——不同肤色的人手拉手围着玉米囤,“是带着别人一起走,也跟着别人学,你帮我一步,我拉你一把,这步子才能迈得大,走得远。”

    苏晴正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