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二十二章:众生图鉴,烟火里的“越”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二十二章:众生图鉴,烟火里的“越” (第2/3页)

磊派来的人教的,每坛酒都要测度数,合格了才能卖。“对,就按‘跨界’来,”他挠着头笑,“以前俺爹总说‘酿酒就是酿酒’,哪想到还能跟织锦搭上边?这‘章法’是真能折腾出花样。”

    田埂上,几个老农蹲在一起,用树枝在地上划着“成本账”:“种一亩玉米,酿酒能赚五两,比种麦子多三成,这‘投入产出比’划算!” 他们说的词,都是赵磊抗旱时教的,现在用得比谁都溜。

    京城的夜市上,苏晴带着莲儿“微服私访”,专挑挂着“越式章法”招牌的铺子逛。卖棉花糖的小贩用林薇织锦剩下的边角料做糖纸,说“这叫‘废物利用’,好看还省钱”;说书先生讲的新段子里,“陛下和四位大人用‘团队协作’打跑倭寇”成了最受欢迎的章节,听众拍着桌子喊“再讲一段‘创新补贴’的故事”。

    “你看,”苏晴咬着棉花糖,眼睛亮晶晶的,“咱们的词,连小贩都学会了。” 莲儿指着不远处的布告栏,上面贴着林薇新画的“棉花种植图解”,用的是“步骤化教学”,连不认字的老太太都能看懂。

    路过赵磊常去的烟铺,老板正吆喝:“新到的‘越式烟草’,按‘成本定价’,童叟无欺!” 苏晴笑着进去买了一包,打算回去给他个惊喜——这半年来,他为了查账,烟都抽得省了。

    织锦局的后院里,西域老匠人的“水车培训班”毕业了第一批学员,每人捧着林薇亲手绣的“资格证书”,上面绣着“结业认证”四个小字。一个来自云南的土司儿子,捧着证书说:“回去就按‘标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