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75章 答辩(×)上课(√)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第75章 答辩(×)上课(√) (第3/3页)

,不过很快他们就停止了讨论,因为周昀开始了他的报告。

    “我的研究主要是多模态的语义对齐与融合,主要的想法是将多模态特征分布视为概率测度,

    利用OT框架实现对齐,具体包括分层OT来处理数据簇结构,以及OT变体来适应高维嵌入的性质。

    为了方便理解,我会模拟两类数据的对齐过程,分别是:视觉μ和语言ν。

    以下是其的基本原理.......

    然后,在对其阶段,我将视觉μ和语言ν分布建模为经验测度,通过Kantorovich双对偶形式求解Wasserstein距离:

    W(μ,ν)= sup_{f,g: f(x)+ g(y)≤ c(x,y)}∫ f dμ+∫ g dν,

    其中c(x,y)=||x-y||^2/2对应Brenier势的梯度映射

    ......”

    大多数人一开始还能跟的上,因为没有涉及到什么具体的数学公式,都是一些思路,

    就像你在学微积分的时候,老师一开始告诉你微积分的主要思想是‘分割求极限’,因为你知道极限是什么,所以听上去多少能领悟一点,

    但是一旦老师开始讲到具体的题目的时候,部分学生就开始听不懂了,等更加深入地运用到一些实际问题的时候,就只有少数学生能跟上了。

    现在的答辩现场大概就是这么个情况,从原本好好的答辩,变成了周昀在给各位老师上课的感觉,

    更重要的是,下面大多数老师都表现出一种小学生上高数课的清澈的愚蠢,至于那些旁听的研一研二学生就更别说了,听到现在估计就只会啊吧啊吧了。

    周昀的报告透露着一种‘老艺术家’的从容不迫,在谈到复杂数学公式的时候也是信手捏来,

    而且对于一些比较抽象的数学理论,他也尽可能用相对通俗一点的语言解释,

    但是数学这东西,就算再通俗,也是有一定门槛在这的,显然,现在这道门槛已经卡住了在座的大多数人。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