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55章 超前配置,400v直流快充口!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55章 超前配置,400v直流快充口! (第2/3页)

决。

    在这过程,星辰研发团队进行了一轮扩招,招收了一批相关人才,加上威能那边的研发团队底蕴,作为行业第二梯队的动力电池厂,基本都是材料工程相关的高校硕士,后面干脆调岗过来“合作指导”,内部动力电池的技术水平飞速上涨。

    此外。

    又从威能工厂以成本价,购置了一套电池封装产线。

    随着星辰这边的大量资金狠狠注入,双方之间的关系,多少变得有点不分彼此了。

    再加上许易承诺的预期大批订单。

    威能内部高层董事会,更是乐得已不知天地为何物了。

    ……

    研发部把第一批下线的磷酸铁锂电芯,内部命名为命名为A1电芯。

    由此封装而来的电池包,也就是星辰汽车的第一代动力电池包。

    目前。

    经过市场调研,目前十万块以下的新能源车,排除比亚迪这种拥有自研电池厂之外,其他的电池包普遍是行业第二梯队,甚至还要更差一截的电池供应商进行采购。

    产出的电芯单体能量密度是在“90-100Wh/kg”,在加上散热模组封装成电池包后,就只有“70Wh/kg”的能量密度。

    之前山栋威能提供给新能源客车的电池包供应,就处于这个水平。

    在经过改进后,星辰第一代动力电池包的系统能量密度,已经可以达到“88Wh/kg”。

    这个提升相当大。

    目前行业第一梯队的水平。

    类似比亚迪的车子,系统能量密度也就在“85-95 Wh/kg”之间。

    最主要的原因,还是目前的主流电池制造工艺,和材料技术相差都不大,互相没有拉开太大的差距。

    身为第二梯队的工厂,也有自己的技术储备。

    只是改进电芯和封装流程的前期成本压不下来。

    而且,新能源客车采购的电池包,通常体积空间足够,对能量密度没有非常高的要求,对价格反倒是十分敏感。

    没有大量订单的支持,前期高昂的研发和改进产线费用就没办法被摊薄。

    硬砸研发一下干到行业顶尖水平,也不现实。

    第一梯队的电池厂商,都有自己的技术储备,研发资金和订单还比第二梯队的企业充足得多,砸研发哪砸得过他们?

    说到底,还是没钱没订单。

    现在由星辰出面承担这部分的开发费用,还有后续订单采购份额,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