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税册风波丁税黑账 图册里的血色批注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最新网址:m.xvipxs.net
    税册风波丁税黑账 图册里的血色批注 (第1/3页)

    重庆府衙后堂的雕花窗棂正对着滔滔长江,陈墨握着狼毫的手悬在改良鱼鳞图册上方,笔尖即将落下时却在 "苏府靛青田" 区块顿出个墨点。窗外飘来的江风卷着南岸窑厂的烟火气,混着案头艾草香,熏得他太阳穴突突直跳 —— 自去年冬月接手川东清丈以来,这本地图册已被他用朱砂改得面目全非,青黄红三色田块间,"顶名户数"" 隐田比例 " 等小楷如蚊蚋聚集,每一笔都蘸着他走访三十七个村寨的血汗。

    狼毫在 "丁口三百,实耕两千" 的批注上划出深痕,陈墨盯着自己用红笔圈住的 "苏府" 二字,忽然想起三年前在应天府见过的洪武黄册原件。那些用桑皮纸装订的户籍巨册,每页都盖着户部官印,详细记载着 "某户人丁几丁,田产几亩,畜产几何",墨色历经百年仍如新书,却不知从何时起,官册与实貌竟成阴阳两隔。

    "大人,这是赵百户从铜锣峡带回的假丁册。" 衙役王贵抱着半幅残册推门而入,腐木味混着霉斑气息扑面而来。陈墨接过时,残册边缘的焦痕划过掌心 —— 显然是从苏府管家的炭盆里抢出来的。泛黄的纸页上,"张狗儿" 三字被朱砂圈了七圈,旁注 "虚顶五丁,年十二",字迹工整得反常,与下方 "坠崖身亡" 的草笔形成刺眼对比。

    "洪武十四年定黄册制度," 陈墨的指尖划过残册上的官印,"太祖爷令每十年大造,如今不过六十年," 他突然将残册拍在图册上,"苏府竟敢把两千佃户捏造成三百丁口,连‘畸零户’‘带管户’的名目都省了!" 案头的《大明会典》自动翻到 "户役" 篇,"人丁编审" 条下的朱笔批注还新鲜如初:"今之顶名,实乃‘诡名挟户’之变种,较唐之‘伪冒户籍’更甚。"

    王贵凑上前,看着图册上密密麻麻的红点:"大人,这些顶名户竟占了苏府田产的八成," 他指着 "隐田比例" 的批注,"比去年清查时又多了三百户。" 陈墨点头,目光落在 "丁口三百" 的虚数上,仿佛看见苏府管家在密室里伪造户籍的场景 —— 用陈年官印加盖空白册页,将佃户按年龄分等,十二岁以上男丁全划作 "正丁",不管是否活着。

    翻到夹着干枯艾草的页面,陈墨的目光落在 "丁税银锭阵" 的朱砂批注上。十七枚錾刻 "苏府丁税" 的银锭躺在牛皮纸上,锭身的凹痕与图册上的坐标完全吻合,每道划痕都对应着假丁册里的一个名字。他忽然想起在汉阳税关见过的景象:万历年间推行 "一条鞭法" 时,税吏们曾用这样的银锭堆砌政绩,却不想百年后竟成了豪绅吃人的量具。

    "赵猛的探报说,银锭埋在张狗儿名下田界石下三尺," 陈墨对着烛光转动银锭,锭底的 "万历通宝" 字样已被磨平,"张太岳若知新政被曲解至此," 他的声音突然低沉,"怕是要从江陵墓里爬出来。" 还记得在吏部当差时,老尚书曾痛陈 "一条鞭法行而豪绅肥",如今看来,丁银并入田赋的新政,反倒成了富户 "飞洒诡寄" 的利器 —— 苏府将万亩良田挂在贫户名下,自己只按虚丁缴税,却让无地佃户承担七成丁税,与万历二十年赵世卿奏报的 "富家田连阡陌而无升斗之税" 如出一辙。

    "大人,这银锭比户部定例轻三钱," 王贵递上戥子,"怕是掺了铅砂。" 陈墨称量时发现,每枚银锭的重量都对应着顶名少年的 "损耗银"—— 张狗儿的三两,正是苏府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m.xvipxs.net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