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耗银的双向奔赴 (第3/3页)
乱跳三条鲜鱼:"周官爷," 鱼篓底垫着新币,"这是给工坊的谢礼!返银给孩子换了双布鞋,现在能跟着先生认字了!" 赵老汉端着炊饼也过来了,饼面上还印着新币的凸纹:"我把火耗的事儿,都烙进饼里啦!"
护卫队长赵猛扛着缴获的私铸模具赶来,模具上刻的罐纹歪歪扭扭,跟真币一比差远了:"周师傅," 他指着模具,"私铸坊能仿数字,可仿不了老百姓心里那杆秤!" 老周点点头,一把将模具扔进熔炉:"老百姓心里这杆秤,称的可不是银钱轻重,称的是咱官炉有没有良心!"
霜降那会儿,汶川大寨青稞大丰收,老族长揣着新币就来兑换庄了:"周官爷," 他的羊皮袋里鼓鼓囊囊全是新币,"寨子里用返银买的青稞种,收了十石粮食!" 老周摸着币面上刻的羊角纹 —— 那是照着羌族水罐刻的:"老族长,这返银啊," 他指向远处金灿灿的青稞田,"本来就是从老百姓汗珠子里来的。"
冬至前一晚,成都东市灯笼都亮起来了,把新币照得红彤彤的。卖炭翁王大爷的炭车周围围满了人:"只收涂山币!" 他举起新币,币面上的竹叶纹在火光里一闪一闪,"这钱能给我孙子换棉裤,铅钱白给我都不要,连炭渣都换不来!"
四更天,老周一个人坐在兑换庄里,就着月光翻返银记录。账本上每一笔返银都记着老百姓的名字和用处:李娘子换鱼篓、赵老汉买课本、王大爷添炭车...... 这些零零碎碎的字,在月光下看着就像撒了一地的银珠子。
阿福抱着新铸的返银币进来,币面上多了道细纹 —— 是照着虎娃母亲补锅的铜钉刻的:"师傅,虎娃说," 他小声说,"私铸坊散伙了,他想跟咱学铸真钱。" 老周望着工坊那边,炉火把半边天都映红了:"收了吧," 他说,"火耗银的事儿,该让老百姓自己接着往下写了。"
天蒙蒙亮的时候,老周看见李娘子牵着孩子往码头走,孩子衣襟上挂着的返银角一闪一闪的。他突然明白,这火耗银可不是官府施舍老百姓,而是匠人和老百姓一块儿把信任铸进了银钱里。这些在火耗里流转的银钱,早晚会变成连接官府和老百姓的银线,在蜀地的山山水水里,织成一张结结实实的信誉大网。
江面上,装满新币的货船拉响汽笛准备出发,船工们喊的号子声,混着新币碰撞的叮当声,把江里睡觉的鱼都吵醒了。老周摸着手里的新币,币面上的凸点硌着掌心的老茧,让他想起老百姓干活儿磨得粗糙的手 —— 这些手接过的不只是返银,更是对好日子的盼头。火耗银的故事,就跟锦江的水似的,早晚能流到家家户户灶台冒烟的地方,让实实在在的银钱,变成照亮日子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