码头兑换的烟火气 (第2/3页)
铸坊拿模子压的,跟咱们匠人手工凿的没法比。"
码头上的婆娘带着三个娃挤过来,最小的妞妞踮脚拽阿贵的衣角:"哥,给我看看钱罐罐!" 阿贵蹲下身,将新币放在孩子掌心:"妞妞摸摸看,这个凸点像不像你阿婆补的米缸?" 孩子咯咯笑出声,奶声奶气地喊:"像!阿婆的缸缸有三个补丁!" 围观的百姓哄笑,气氛顿时活络起来。
盐商王老爷的绸缎轿帘掀开一角,伙计捧着漆盒上前:"我家老爷有五十两滇南官银,成色足,请贵坊验看。" 老周用验银石划过银锭,石面立刻显出雪白痕迹,比雪水还要清亮:"滇南银,九成五成色,该兑十七两二钱,加火耗,给十八两整。" 王老爷掀开轿帘,锦袍上的云纹在银光中若隐若现:"比滇府兑换多给八钱,怪不得商队都改走涂山航线。"
卖河鲜的李娘子挎着鱼篓挤进来,篓底垫着浸过盐水的荷叶:"官爷,我这碎银沾了鱼腥气,您不嫌弃吧?" 老周接过用荷叶包着的碎银,闻到淡淡咸腥:"鱼鲜养人,银子沾了鱼腥,反倒接地气。" 他称完碎银,特意多给半钱:"嫂子明日送两尾鲜鱼来工坊,给匠人们熬汤,也算咱们沾沾锦江的福气。" 李娘子连声道谢,鱼篓里的鲫鱼甩尾,溅起的水花在新币上凝成银珠。
最热闹的当属盲眼的陈阿婆,由孙子领着摸到台前:"官爷,我要兑嫁女儿的压箱银。" 老周扶着老人坐下,轻声道:"阿婆的碎银,咱加倍仔细验。" 他用指尖丈量币面凸点,模拟陶罐补丁的纹路:"阿婆您摸,这三道凸点,像不像您补了二十年的水罐?中间深,两边浅,是匠人握刀时手颤留下的。" 阿婆摸索着新币,忽然落泪:"跟我那罐子一个样,我闺女摸着这钱,就像摸着娘的手。"
日头偏西时,老周让伙计抬出半筐新币,铜铃敲出三声长音:"乡亲们注意了!凡今日兑钱的,每两碎银再返半分火耗,当验币奖!" 人群顿时骚动,老汉们数着掌心里的额外银角,婆娘将钱小心塞进孩子衣领。
卖炊饼的赵老汉攥着两枚新币,忽然想起上个月的事:"官爷,我上个月在市集收到假币,差点被掌柜的扣了炊饼担子……" 老周叹气:"老伯放心,以后您收币时,先对着天光看罐纹,再用牙轻咬 —— 真银留印,铅钱打滑。" 他掏出枚带齿印的新币,"您看,这是我刚咬的,齿印里都是白的,没半点青灰。"
码头上的脚夫们围过来,领头的刘三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