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260章:新一代军人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第260章:新一代军人 (第3/3页)

   在当时通讯条件下,能有效调动那么多兄弟部队,形成默契配合,并对整个晋西北局势产生重大影响,这需要极高的战场阅读能力和…一种非凡的号召力!”

    还有学员深入研究了他当年开办“随营军校”、重视后勤建设、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的做法,感慨道:

    “这完全符合现代军事管理中人本管理、后勤先行、体系作战的理念雏形!

    老一辈革命家的实践智慧,远远超越了他们的时代!”

    这些发现,让年轻军官们对历史的敬畏更深了一层。

    他们意识到,他们继承的不仅仅是“不怕死”的口号,更是一笔丰富的、充满辩证法的军事思想遗产。

    当然,两代人之间并非没有“代沟”。

    年轻的军人们也会在私下讨论:

    “老团长那脾气,搁现在估计天天得挨处分。”

    “那种带兵方式,有些可能不符合现在人性化管理的要求。”

    但这些讨论的结果,往往是更加辩证的认识:

    他们理解那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他们学习的是其精神内核,而非简单模仿所有具体行为。

    他们钦佩的是其在原则问题上的坚定和在战术上的灵活。

    这种敬仰,最终化为了强大的练兵动力。

    “像老团长那样能打仗”

    “当好亮剑精神的传人”成为许多部队的口号。

    训练场上,士兵们喊着“狭路相逢勇者胜”的口号,进行着残酷的极限训练;学习室里,军官们研读战例、学习高科技知识,努力磨砺新时代的“剑锋”。

    一支军队的脊梁,不仅需要钢铁铸就的装备,更需要由历史和英雄精神锻打的灵魂。

    新一代军人,正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眺望着未来的战场。

    他们手中的武器早已更新换代,但血脉中流淌的勇气与忠诚,却与半个多世纪前那些前辈们,一脉相承。

    他们用实际行动证明,后辈的敬仰,绝非简单的怀旧与模仿,而是在深刻理解基础上的继承与创新。

    而支撑他们不断创新、不断超越的,正是那支在党领导下,历经战火洗礼,如今正向着世界一流目标迈进的——

    现代化的钢铁洪流。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