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5章:培养中高级指挥员:桃李满天下——砺剑育英才 (第2/3页)
挥员特色培养工程”的核心精髓。
“老帅”坐镇点迷津:不定期邀请元帅、大将级别的战略家进行专题讲座。
李云龙本人也多次亲自授课,主讲“劣势装备条件下如何发挥体系作战优势”和“反教条主义与坚持我军特色的辩证思考”。
……
理论学习半年后,学员被分配到各战略方向(特别是东南沿海、东北边防、西南边陲)的野战部队。
担任师/团级副职或参谋长助理,直接参与部队训练、管理、战备值班。
李云龙要求代职期间必须“真干活”、“真负责”,不能当“观察员”。
代职结束,需提交详实的调研报告和部队建设建议。
鼓励学员带着部队代职中发现的实际问题回到课堂,结合所学理论和外军经验,提出创新性的解决方案。
培养工程的最后阶段,也是最激动人心的环节——“砺剑-55”实兵对抗演习在广袤的华北某综合训练基地展开。
导演部由李云龙亲自挂帅,赵刚任政委,张大彪(已升任总参作战部副部长)任参谋长,丁伟、孔捷等宿将担任裁判长。
演习想定高度逼真:
模拟强敌在东南沿海进行大规模两栖登陆佯动,同时在我西南边境某争议地区发动突然进攻,企图东西策应,迫我就范。
参演红方主力,正是第一期学员混编组成的“蓝军模拟部队”和一个加强机械化步兵师(扮演红军)。
红军由经验丰富的部队主官指挥,而“蓝军模拟部队”则由全体学员轮流担任各级指挥员。
演习场硝烟弥漫,杀声震天。
………
演习结束后的复盘总结会上,李云龙看着沙盘上标注的双方态势和损失比,听着学员们充满激情又条理清晰的总结发言,脸上露出了难得的、开怀的笑容。
“好!好小子们!”
第一期学员的优异表现,如同投入池塘的石子,激起了巨大涟漪。
全军各大军区、各兵种纷纷要求选派优秀干部参加后续班次。
“中高级指挥员特色培养工程”迅速成为军队人才建设的标杆和品牌,被誉为“李云龙模式”。
一批批既有扎实理论功底、又深谙我军传统、更具实战视野和创新精神的“种子”指挥员,从这里走向全军的重要岗位,如同星星之火,渐成燎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