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8章 太子刚立第一天,第二天就没了——!! (第3/3页)
这才是真正的极致资源动员。
朱翊钧这小子,起码有点门道,懂得不能再薅底层老百姓的血汗,而是优先动刀富户。
直到晚年,他才按照旧例,加派“辽饷”。
所以财政危机真正全面爆发,已经是万历去世之后了。
因此,“明实亡于万历”的说法,其实并不准确。
另外,大明还有一个更严重的问题——继承人制度。
其实这不仅是大明的困境,几乎所有王朝都会面临:缺乏合格接班人。
首先,绝嗣就是一道坎。
历史上不乏无子的皇帝,比如明武宗朱厚照就是典型。
其次,继位者年幼,同样麻烦。
这一点在东汉简直司空见惯,提起东汉皇帝,总绕不开一个外号——“东汉幼儿园”。
明末同样如此。
嘉靖十四岁进京,虽不算太大,但还能镇得住局面。
他死后传位隆庆,结果隆庆六年就把自己作废了。
接着十岁的朱翊钧登基,也就是万历。
好在他熬到了六十岁,算个成熟的老皇帝。
可他死后,继位的是明光宗朱常洛——成年皇帝,思路也算稳妥。
本来可以好好执政,偏偏一个月就猝死。
随后到了年幼的天启帝仓促继位。
好不容易等天启成年,眼看国家终于有个稳妥的成年人掌权了,结果又暴毙。
于是只好换成崇祯接班。
崇祯好歹长到了三十多岁,却最终背上了亡国之名。
大明的皇帝,大多都挺短命。
基本套路是:少年登基,先由外戚或后宫辅政。
等长大能亲政了,好不容易开始干点实事,结果没多久就猝死。
接着朝廷再挑个小皇子上去,又重复这一轮。
当然,也有例外。
比如嘉靖和他孙子万历。
嘉靖这人命硬,被火烧过三次,还被宫女勒过一次,次次都能捡回一条命。
活下来后索性闭门修道,硬是苟了四十多年,成了朱棣之后最“另类”的一个存在。
但他儿子们就惨了,八个全都早早离世,只剩一个活着。
太子刚立第一天,第二天就没了。
最后弄得嘉靖都不敢再立太子,怕被克死。
这里面有没有猫腻,不好说,但难免让人怀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