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5章 历代实权皇帝,何曾真被“嫡庶长幼”的条框所困? (第3/3页)
族,巩固皇权。
历帝的如意算盘,是想借皇储之位为引子,将朝堂分裂成“皇长子党”与“福王党”。
这与当年年轻的嘉靖如出一辙。
他当时利用“大礼议”,将官僚分成杨廷和为首的“护礼派”和张璁、桂萼为首的“议礼派”。
最后他赶走了权势滔天的首辅杨廷和,把朝纲紧紧握在自己手里。
“可这些人,又岂是轻易能被操弄的?”
嘉靖摇头暗叹。
孙子效仿他当年的手段来清洗朝堂,但这并不是任何人都能复制的计策!
王恭妃背后有太后、皇后,还有满朝文武的拥护;
而郑贵妃背后,除了皇帝本人,却再无依靠。
更何况,大臣们也早不是当年的天真模样。
嘉靖一朝的前车之鉴,就摆在他们眼前,他们怎会再轻易掉进同样的陷阱?
彼时支持“议礼派”的杨一清、王守仁,默许门生助力,帮嘉靖打倒杨廷和父子。
可结果呢?
杨一清辞官后遭陷害,被贬斥闲居,郁郁而终。
王守仁死后,更被追削爵位,甚至以“正人心”为名全面打压其学说。
“你爷爷才给我们演示了一遍,如今你小子又照葫芦画瓢?
难道真当我们这些老臣是傻子不成?”
朝臣们心知肚明:支持所谓“福王党”,等同于自掘坟墓。
因此,他们一致死守宗法——“立嫡立长”。
他们所拥护的,并非某个皇长子,而是帝国的根本秩序。
他们所反对的,也不是福王本人,而是万历企图破坏秩序的意图。
历代皇帝都想要一群唯命是从、漠视礼法的臣子。
但这些大臣却偏偏不愿意!
“大礼议”一役,让他们学会了报团自保。
自那以后,文官集团的凝聚力甚至延续至后世。
直到天启年间,魏忠贤崛起,网罗一批毫无廉耻的官僚,才算打破了这种局面。
“阳谋,才是无法抵御的;而以储位试探臣子,不过是下策啊。”
嘉靖沉吟片刻,发出一声悠长叹息。
在权利谋划一道上,孙子终究还差一筹。
若是由他来操持这场国本之争,断不会走到这般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