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m.xvipxs.net
第41章 大汉相国萧何 (第1/3页)
有书则长,无书则短。
徐州的考生质量稂莠不齐。
有的抓耳挠腮,有的成竹在胸,端的是姿态各异。
扶苏等在考场之内作监考。
胜在新奇,还算有趣。
其中种种,暂不重要,便先按下不表。
但总之。
扶苏手中拿着一份试卷。
正与一个面如冠玉,沉稳无比的男人对坐。
......
在持续了整整三天三夜的考试与判卷后,首次科举考试总算是出了个考生的位次单。
虽说这样的考核时间对于察举制与军功爵制而言实在是有些太长。
但是对于后世完整科举动辄七八天乃至两周的长时间而言。
这个时间说得上是稍纵即逝。
而在科举中,扶苏倒是没看到太多散落的人才。
毕竟嘛。
虽然朝廷已经做足了诚意,但是大秦之前带给百姓的伤痛还是太深了。
在少数读过书、有学识的六国贵族与百姓当中,还有一大半不敢来参加这场科举考试的。
生怕这是嬴政为了抓捕他们这些漏网的知识分子而想出来的阴谋诡计。
怕一旦参加了考试,就被大秦强制征召壮丁。
去荒阔苦寒的边塞服了徭役。
所以参与本场考试的。
除了极少数白身以外,便都是大秦下辖城市县乡当中的小官小吏了。
他们乃是本朝官员,是免受徭役的,自然也就不怕。
不过既是小吏,多数人的水平也就一般。
其中唯一一个在明经和对策两科中均极为出彩的。
便只有扶苏手中这份对策试卷的主人。
也就是坐在他对面的这位男子。
现任沛县主吏掾。
未来的大汉第一人相国。
萧何。
对于题目“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一句的解释,萧何做出了和姜承奕一样的解释。
将其解释成了“百姓能做到的事就让百姓做,百姓不能做到的话就让他们知道原因。”
而并非是传统观点当中所认定的“愚民”思想。
要知道。
在上千号考生之中,只有寥寥数人能将这句话的原意大致还原出来。
而能做到将其完全按照姜承奕的注释做出解释的,也就不过一手之数。
在此基础上,还能以这个题目作出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m.xvipxs.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