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要不咱们也去诏狱中待待? (第3/3页)
扶苏赶忙扶起了这位大儒,笑道:
“若是诸位前辈都觉得这些批注没什么问题,那不妨我们便一同商量商量科考的事情吧?”
众人此时也都不敢再摆架子,而是急忙躬身:
“全听殿下吩咐。”
这些儒生都不由得生出了一个想法。
既然扶苏能在诏狱当中悟道,甚至都快要悟成一个圣人了。
要不......
他们也去诏狱中待待?
说不准儿也能有所精进呢?
......
有了确定的框架和大体的方向,科考的一些内务很快便沟通完毕。
明经的题目,除了大多数的基础题之外,他们选定了几道稍微有些困难的晦涩言论作为区分人才的分水岭。
主要用作考察基本的学识与人格品性。
而对策的题目,则是扶苏直接以被姜承奕分出的《礼记·曲礼上》中的一句话为题目: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这句话是姜承奕在狱中特意为扶苏圈出来的一句话。
他跟扶苏讲过。
若是要考察对策题,以这句话是最能看清楚一个人的才学、道德与治国理念的。
若是在考场之上遇到能将此题从正确的角度回答出来的,那便不用继续参与考试了。
给个三公以下的职位,他都一定能胜任。
所以扶苏想都没想,就直接指定了这道题作为对策科的考试题目。
而大儒们在思索几分后,也都纷纷点头同意。
其实之前的儒家大儒们也不敢妄下定论,来说明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
但在看了姜承奕留下的注释之后,他们便是恍然大悟。
也知道了这句话若是用来做第一次科考的对策科的题目,是有多么的巧妙!
与此同时。
田雨那边也按照扶苏的要求,将外务已经全部沟通好。
确保了各县乡都会在大致相同的时间内得到题目,随后进行开科考试。
这样既能避免各地考官漏题泄题,又能尽可能保证不会出现一名考生去往两地考试的情况发生。
尽可能保持公平。
而扶苏等人则是从咸阳南下,一路行至了徐州的治所。
他们要在这里监督一场考试,为天下做出表率!
而扶苏不知道的是。
一位原本应当在未来大放异彩,青史留名的汉朝第一人丞相。
现在时任沛县主吏掾的一位文吏。
正焦急等待在科考的考场之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