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m.xvipxs.net
第249章 别开生面的恩科 (第1/3页)
经过数日的颠簸,马车载着吴熙和其他几位剑州士子,终于缓缓驶入了保宁府地界。
随着保宁府的城墙越来越近,吴熙掀开车帘一角,仔细窥探着面前的城池。
眼前的景象与他想象中,兵荒马乱、满目疮痍的“贼占区”,截然不同。
城门口少了盘剥的守军,反倒是几个扎着红头巾的民兵站在路旁,引导着来往的车流。
城墙根新刷的石灰墙上,用红漆刷着几个大字,“均田免赋,饥者得食”。
字迹歪歪扭扭,但却看起来十分惹眼。
马车缓缓驶入城内的贡院,依照指引,有序地停在了贡院西侧的空地上。
吴熙和几位同车的士子排成一列,跟在带队的管事身后,准备前往贡院里的东西点名厅登记。
贡院正门前的石牌坊下人头攒动,远比吴熙想象中更为热闹。
看着黑压压的人群,他下意识地紧了紧背上的旧书箱,里面还剩三支秃笔、半块墨锭和几张草纸。
石牌坊下,除了穿着发白儒衫、神情忐忑的落魄秀才,还混杂着不少穿着皂衣,挂着算袋的吏员。
他们有的在三三两两低声交谈,有的独自一人反复默诵着什么,神情紧张而专注。
“敢问兄台,这.这是怎么回事?”
吴熙见状,忍不住低声问了问身旁的中年士子,
“这些当差的也是来应试的?”
那中年士子比他早到,消息更为灵通:
“兄台是刚到吧?”
“这些都是衙门里的经年老吏,干了小半辈子的文书工作。”
“没想到这次恩科是真不看出身,连下面的小吏都能报名应试。”
“听说只要考过,他们就能由吏转官,为政一方。”
由吏转官?!
吴熙听罢,满脸惊讶。
他当秀才这些年,见多了皂吏被官绅呼来喝去的模样。
这些人也算是识文断字之辈,只不过却因为制度原因,终身不能为官。
没想到今天这场恩科,就连这帮不起眼的吏员,也被允许出来应试了。
明代的官和吏,分属完全不同的体系,几乎无法跨越。
明代将官员纳入“流内官”体系,主要通过科举选拔人才,要求官员具备儒家经典素养,通晓治国之道;
而吏员属于“流外”,多由佥充、招募或罚充而来。
主要负责文书、刑名、赋税等具体事务,本质上是办事人员。
很多不明所以的人都认为,是朱元璋特地立下的规矩,规定“吏员不得为官”。
但实则不然,由于洪武年间天下初定,人才匮乏,老朱也开放了吏员的上升通道。
比如洪武年间,费震由吏员官至户部尚书。
根据年表记载:胡祯、徐辉、李友直等人,都是由吏员升任中央要职的。
当然了,老朱毕竟是经历过元末的人,他深知吏员的危害。
所以朱元璋虽然没有断绝吏员的上升通道,但还是在制度上有所改动。
他通过抬高官员的地位,压制吏员的上升空间,防止吏员掌握实权后营私舞弊。
直到成化年间,科举制度完备,吏员渐渐被视为“杂流”,升官之途遂绝。
明代主流观念认为,吏员多出身寒微,缺乏儒家修身齐家的教化。
他们最熟悉的是刑名、钱谷等“末技”,而非“仁义道德”的治世理念。
可对于江瀚来说,他恰恰最不需要的就是什么治世理念,他只需要这群吏员手里掌握的技能就好。
当然了,现在能留下参加恩科的,都是经过层层筛选的。
那些欺压百姓的三班衙役,早就被拎出来砍了脑袋。
穿过写着“天开文运”的中门匾额,吴熙等人来到东点名厅,详细地把自己的身份信息报给了文书。
文书把吴熙的籍贯、样貌仔细誊抄在草纸上,随后将其贴在了一块一尺见方的木牌上。
“拿好了,你的牌子。”
“三日之后,寅时点名,卯时入场,千万别误了时辰!”
吴熙千恩万谢的接过牌子,将其小心翼翼地踹在怀里。
可转头他就犯了难,还要再等三天,这几天自己该怎么熬过去?
吴熙在保宁府既没有亲眷,也没有同窗,最关键的是,他带来的干粮已经快吃完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m.xvipxs.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