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二百九十章 贱商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二百九十章 贱商 (第2/3页)

不得不对山东六国大开商门,降低税率,以此来吸引六国商旅财货大量西来,为变法图强提供物质基础。

    直到大秦一统,咸阳都城彻底落成,“郭”区的一半,都是商贾区,命名为尚商坊——崇尚商人若贤士一般。

    周廷时期那点儿可怜的官商官市早已经被生机勃勃的私商取代。

    范蠡、子贡、白圭、猗顿、吕不韦……商人势力大增,一举让华夏商业成为与农耕并存的两大经济支柱。

    巨商大贾,不仅在经济上叱咤风云,也在政治上呼风唤雨。

    财或累万金,而不佐国家之急。

    交通王侯,力过吏势。

    甚至,在秦末战乱、楚汉相争,社会经济凋零,粮食极度短缺之时,商贾趁机囤积居奇,操纵物价,导致“石米万钱,马匹百金“,为之出现“人相食“的惨状。

    是以,高皇帝刘邦在平定天下后,第一时间便颁布了“重农抑商”的国策,通过“贱商令”,规定商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并禁止商人及其子孙为官。

    同时,禁止商人“名田“,保护农户,避免土地兼并,防止农民流离失所引发社稷动荡。

    在律法层面上,认定农业是“本业“,商业为“末业“,引导民心、民力回归土地。

    通过限制商贾经济与社会地位,确保农业优先,力求实现“民有常产,国有所本“。

    然而,金钱的力量,远远超过了高皇帝的想象,“商愈贵,民益轻”,商人逐渐登堂入室。

    甚而,博得真龙之喜,以商人之身堂而皇之进入天子堂,在陛下执政时期,东郭咸阳、孔仅,公然以商人之身出任中央属官。

    那桑弘羊虽有遮掩,但不改洛阳商人本质,要不是太子出手,三个商人差点就要主持大汉经济变革了。

    后来,朝廷进行“国业”制度,临邛卓家、南阳孔家、临淄东郭家纷纷响应,上交全部家财,转为大汉国业。

    洛阳桑家,始终未见动静。

    尚商坊,客栈、作坊、酒肆……五里长街,店铺林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