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朝会 (第2/3页)
文温文儒雅道:“众卿有事尽管启奏。”
鸿胪卿见众人不动声色,于是率先奏道:“启奏陛下,凉州李暠于去年正月病故,其子李歆继领其众,遣使请求朝廷册封,使者已至建康多日。”
李暠在凉州建立基业后,曾经在义熙元年(405年)先后两次秘密遣使南下,希望能够得到东晋的正式册封,但都未得到晋廷的回应。
西凉与东晋之间隔了西秦、北凉,使者前来建康,可谓是历经了艰险。
司马德文问刘义真:“令君此前镇守长安,可曾耳闻河西之事?”
说到对秦州、凉州三股势力的了解,这朝堂上,谁也比不得刘义真。
他拱手道:“启奏陛下,臣略有耳闻,李歆连遭沮渠蒙逊攻伐,难以抵挡,形势不容乐观,臣料定,河西早晚为沮渠蒙逊所有。”
群臣们对此并不关注,沮渠蒙逊就算全取了河西又如何,东晋的都城在建康,不在长安,感受不到河西的威胁。
司马德文听罢,说道:“既然李歆并非沮渠蒙逊的敌手,册封也就免了罢。”
刘义真当即表示反对:“陛下,不可,正因李歆危如累卵,更应授予锡命,使他能够借助大义,聚拢人心,共抗沮渠蒙逊。”
尽管明知道李歆并非沮渠蒙逊的对手,但刘义真也希望对方能够尽可能的坚持更长时间,不使河西、陇右的形势现在就发生剧变。
担心不予锡命,西凉根本坚持不了三年。
当然,最关键的是东晋朝廷并不需要因此实际付出什么。
司马德文见刘义真反对,立马改弦更张:“令君言之有理,李暠、李歆父子心向正朔,不远万里请求册封,其行可嘉,令君以为,当授何职?”
刘义真沉吟片刻,说道:“臣以为,可授镇西大将军,护羌校尉,酒泉公,许其都督凉州诸军事。”
朝会,是为商议时事,而非军国大事。
俗话说,大事小议,小事大议,急事立议。
真要有重要且紧急的事情,刘义真私底下就已经拿了主意,哪能在朝会上与群臣商议。
就像给李歆的册封,刘义真提前就与徐羡之商议过了,并不是真的临时决定。
司马德文自无不许:“宣凉州使者。”
不久,凉州使者入朝,却是一名和尚。
这主要是因为道路堵塞,云游的僧人更有可能来到建康。
李暠第二次遣使,使者就是一名叫作法泉的僧人。
这次来的和尚名叫法诚,他从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