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9各方反应(4000) (第2/3页)
深受拓跋嗣的信赖,史载:凡军国密谋皆预之。
“崔卿,赫连勃勃死在了渭北,赫连璝继承父位,与刘义真约为兄弟,如今两家休兵,夏人退回了朔方,刘裕可真是养了一个好儿子啊。”拓跋嗣感叹道。
他如今也才二十六岁,以为能熬死刘裕,想不到又有一个十二岁的刘义真横空出世。
不过,拓跋嗣也没有什么好羡慕刘裕的,他的长子拓跋焘虽然是比刘义真小了一岁,但也同样不凡,已经展露了智慧。
事实上,对于晋夏之战的胜负,拓跋嗣其实早有心理准备了。
前几天从河东郡传来的情报,刘义真往蒲坂增兵六千,正是韦士荣、杜安所领的六千义从军。
崔浩当时就断言,必定是赫连勃勃败了,否则刘义真不可能在这个时候还往蒲坂分兵,当务之急肯定是要击退了夏军再说。
只是没有料到赫连勃勃竟然死了,而且赫连璝能够与刘义真光速握手言和。
崔浩如今听了这么个结果,不由眉头紧锁,沉吟许久后,说道:“陛下,赫连勃勃既死,夏人必然溃败,但是刘义真却适可而止,与赫连璝罢兵言和,二人只怕早有勾结,臣以为,定是他不久将要南下,所以希望赫连璝能够替他看住北面门户。”
拓跋嗣对此深以为然,他问道:“依照崔卿所言,此时不可出兵朔方?”
“不错,夏人虽败,但尚有坚城,我军冒然西进,恐一时难下,刘义真也必然出兵救援,臣以为,不如等刘义真回了彭城,再作计较。”
拓跋嗣没有疑惑刘义真为什么能够回去彭城,他要是刘裕的话,也会毫不犹豫地更易世子,自然要把刘义真叫回去。
“如此说来,朕难道什么都不做,就等着小儿离开?”
担心拓拔嗣面子上过不去,崔浩给了个台阶:“如今夏国人心惶惶,陛下可以暗遣使者至朔方,引诱其部落来降。”
拓跋嗣微微颔首,认可了崔浩的建议。
只不过这一举动可能收效甚微,至少胡夏的几个核心部落不会轻易叛离。
黄河百害,唯富一套,除非北魏攻取朔方,否则他们舍不得迁离这一区域。
当然,崔浩不赞同出兵朔方,还有三个原因。
其一是年初北魏刚与柔然人打了一仗,虽然主力是北魏控制之下的高车、丁零等部落,但这些部落需要暂时休养生息,短时间内难以跟随魏军进攻朔方。
第二个原因是北魏目前正准备推行一项政策:强行将冀、定、幽三州的徒河人迁徙到代郡。
徒河人是拓跋鲜卑对其余鲜卑人的蔑称,因西晋时,慕容鲜卑首领慕容廆率部迁居幽州徒河县(辽宁锦州)而得名,以此凸显拓跋鲜卑才是真鲜卑。
拓跋嗣迁徙徒河人到平城附近,是为了固本,削弱地方,这属于国策,必须推行。
但此举必然引得河北鲜卑人的不满,有可能会需要派遣军队威慑、镇压,实在腾不出手,短时间内不能陷入朔方的泥潭。
毕竟赫连勃勃的统万城确实修得坚固,一时半会真的很难攻下。
既然现在不能出兵,倒不如暂时先安定国内。
崔浩也在力主推动这项政策,那些滞留在河北的鲜卑人被迁走,同样也符合河北士族的利益。
第三个原因,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北魏如今进入了将领青黄不接的尴尬时期,不是没有名将,而是没有顶级的军事人才。
对此,崔浩曾有过评价:兵众虽盛,而将领之中却无韩信、白起,长孙嵩有治国之才,没有进取之能。
崔浩提到的长孙嵩,也就是去年率领三万骑兵冲击却月阵,被朱超石带着二千七百人打得抱头鼠窜的那位。
其余如叔孙建、奚斤等老将,也并没有帅才。
至于皇帝拓跋嗣,虽然文武双全,倒是能够御驾亲征,但他自小多病,身体并不好。
......
崔浩离开偏殿,没走多远,迎面遇上了拓跋焘。
“参见皇长子。”崔浩赶忙行礼。
拓跋焘与刘义真一般,前些日子过的生辰,年仅十一岁,还未封王,拓跋嗣也并未册立储君,但北魏内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