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八十五章 完胜 (第2/3页)
身道:“外臣不敢班门弄斧。
我占城只知,若大明需漠北屯田的稻种,占城愿献新培育的耐寒稻种;
若需船只运送粮草,占城愿出三十艘海船。
至于如何治理,全凭殿下与诸位大人决断。”
这话既谦卑又表了忠心,年轻官员们都露出赞许之色。
朱棣看着他,指尖的白玉棋子停在半空:“你倒是比他们聪明。知道自己能做什么,比瞎出主意强。”
孔安适时解围,示意侍从奉上热茶:“诸位长途跋涉,怕是累了。
这观海堂的沙盘,原是供官员们复盘战事、商议国策用的,里面的山川河流、屯田点、水源地,都是用军中密图复原的。
莫说诸位,便是朝中二品以下的官员,也未必能全看懂。”
他这话半是解释半是敲打。
诸国使者看着沙盘上密密麻麻的标注,哪里适合种燕麦,哪里能挖水井,哪里该设烽火台,连去年冬天的积雪厚度都标得清清楚楚。
这哪里是沙盘?分明是把整个漠北的命脉,都装在了院子里。
素可泰使者突然想起自己带来的象牙宝刀,那些镶嵌的红宝石在沙盘的灯火下,竟像极了沙盘上标注的血迹。
他终于明白,为何朱雄英看不上那些珠宝,大明真正的财富,是这些能把山河装在心里的人,是灭了敌国之后,还能让土地生息的智慧。
朱棣已重新拿起白玉棋子,与年轻官员们讨论起如何在漠北推广水车。
竹杖点沙盘的轻响、争论声、偶尔的笑声,混着窗外的虫鸣,竟有种奇异的安宁。
诸国使者站在廊下,像被无形的墙隔开,墙内是大明的底气,墙外是他们永远也赶不上的差距。
孔安看了看天色,轻声道:“时辰不早了,我送诸位回会同馆吧。
明日还能看看国子监的太学生讲学,那也是我大明的风景。
太学生们正在编《漠北屯田志》,往后漠北的孩子,也能读大明的书。”
使者们默默点头,没人再敢说半句关于治理的话。
路过照壁时,阿瓦国使者回头望了眼观海堂的灯火,那里的沙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