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金榜题名时,武途初窥径 (第3/3页)
的朱红色小字标注,以及一道道奇异的、连接各处的线条轨迹。
顾彦舒心中一动,屏息凝神,仔细翻阅。
开篇几页,赫然是几个古朴遒劲的篆字——《易筋锻骨篇》!
下面还有一行小字注解:导引行气,强筋健骨,固本培元,通脉活络之基。
武学秘籍?!
顾彦舒的心脏猛地一跳!他自幼习武,深知筋骨强健、气血充盈对武艺根基的重要。
父亲传授的武艺虽精妙,但多侧重于招式技击,对如何系统锤炼筋骨气血,却无高深法门。眼前这本图文并茂的古籍,似乎正填补了这一空白!
然而,细看之下,顾彦舒却眉头紧锁。书中所述,远非寻常的外功打熬筋骨之法。那些朱红小字标注的,是人体各处极其精微的穴位名称,如“膻中”、“关元”、“命门”、“涌泉”……
那些奇异的线条轨迹,分明是内息在体内经络中运行的路径!更涉及诸多阴阳五行、脏腑生克、气血运行的深奥医理。
“手太阴肺经……足阳明胃经……气海……任督二脉……”顾彦舒喃喃念着这些对他来说极为陌生的术语,只觉得头大如斗。
这《易筋锻骨篇》,竟是一门融合了极高深经络穴位知识与内家导引之术的根基法门!绝非寻常武夫所能理解。
换做旁人,或许早已望而却步,将其束之高阁。但顾彦舒骨子里那份对力量的渴望,以及对未知领域的探索欲,被彻底点燃了!
武艺,亦是他复仇路上不可或缺的臂助!翰林院毗邻太医院,查阅典籍、请教太医,岂非近水楼台?
从那天起,顾彦舒的生活节奏变得更加疯狂。白天,他依旧是那个勤勉恭谨、埋首典籍的翰林院庶吉士。
夜晚,回到林府西跨院那间清静的厢房,他便点起油灯,一头扎进了医书和经络图谱的海洋。《黄帝内经》、《难经》、《针灸甲乙经》……这些深奥的医典成了他新的“功课”。
借着职务之便,他频繁出入翰林院与太医院共享的藏书库,遇到晦涩难懂之处,便厚着脸皮,带上些小点心或新抄录的孤本副本,去向那些轮值的、性情相对温和的太医讨教。
起初,太医们对这个突然对医理产生浓厚兴趣的年轻翰林颇感诧异。但顾彦舒态度恭谨,悟性极高,所问皆切中要害,且出手大方(用的自然是林书豪给的银子),久而久之,几位太医也乐于指点一二,甚至与他探讨起一些精微的经络气理之说。
数月时光,在苦读与求教中悄然流逝。那些繁复的穴位名称、玄奥的经络走向、抽象的阴阳五行生克之理,如同散乱的拼图,在顾彦舒夜以继日的钻研下,一点点在他脑海中拼凑成型,逐渐融会贯通。
他对《易筋锻骨篇》的理解,也从最初的懵懂无知,渐渐窥得门径。
理论既明,实践便提上日程。只是翰林院事务繁重,林府又人多眼杂,顾彦舒只能选择在每日五更天,天色将明未明、府中众人尚在沉睡之时,悄然起身。
这一日,深冬清晨,寒气刺骨。
西跨院小小的庭院里,霜华满地。顾彦舒仅着单衣,立于清冷的晨光中。他摒弃杂念,按照《易筋锻骨篇》所载的起始桩功——“混元桩”缓缓站定。
双脚如根深扎大地,脊柱如龙节节拔伸,双臂虚抱于胸前,掌心相对,似拢非拢。
意念下沉,引气归元。他默诵着心法口诀,尝试引导那若有若无的“气感”,沿着书中所述的特定路径——从足底“涌泉”升起,过“三阴交”、“血海”,沿大腿内侧上行,汇于“气海”丹田,再分注四肢百骸……
起初,只有肌肉拉伸的酸胀感。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他对呼吸节奏、意念引导与身体姿态配合的日益精熟,一种奇异的温热感,开始在他小腹丹田处悄然滋生。那感觉极其微弱,如同寒夜中的一点火星,却无比真实!
日复一日,风雨无阻。
一年多后的某个清晨,依旧是霜寒露重。
顾彦舒做完一套连贯的、融合了导引拉伸与桩功的“易筋十二式”。收势之时,他并未像往常一样立刻放松。
体内那股经过一年苦修,已从微弱火星壮大为涓涓暖流的温热气息,此刻正活泼泼地在四肢百骸间流转,带来一种前所未有的通泰舒畅之感。
他心念微动,尝试着将这股暖流,按照《易筋锻骨篇》中所述“劲由心生,气贯于梢”的法门,骤然导向右臂!
几乎是意念所至的瞬间,一股沛然的力量感瞬间充盈右臂!并非肌肉的膨胀,而是筋骨深处爆发出的、前所未有的协调与凝聚!
他下意识地,顺着这股力量的牵引,右臂如同甩动一根无形的长鞭,由肩至肘,由肘至腕,由腕至指尖,自下而上,猛地一抖一甩!
“啪——!!!”
一声清脆、短促、如同皮鞭抽裂空气般的炸响,骤然划破了林府西跨院寂静的黎明!
声音不大,却异常清晰!
顾彦舒猛地收臂,僵立在原地,难以置信地看着自己的右手。指尖微微发麻,整条手臂的筋骨仿佛经历了一次彻底的淬炼,充满了爆炸性的力量感,却又无比协调顺畅!
这……这便是《易筋锻骨篇》所载的“筋骨齐鸣”?这便是……世俗武学中,锤炼筋骨皮膜、整合全身力量、将劲力打透发出的第一道门槛——
明劲!
一股难以言喻的狂喜,瞬间席卷了顾彦舒!金榜题名,是文途的辉煌起点;而这一声筋骨脆响,则是他踏上另一条追求力量之路的初啼!文武之道,如同他复仇之翼的双翅,在这一刻,终于同时张开了稚嫩却充满力量的羽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