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利益之争 (第3/3页)
现在话来说,一个坚持计划经济,国家干涉调控;一个希望彻底放开经济管制,自由竞争的自由经济。
可以说双方都走向了一个极端,这也是双方不可调和的矛盾。武帝刘彻在时,有北方匈奴在侧,大家都有共同的敌人,这些矛盾虽有,但却不是主要矛盾。
就好比某国,每当遇到国内矛盾时,就会制造争端,祸水东引,以此引导国内矛盾。
现在虽然没有清晰的理论支持,但作为帝国上层的精英们,他们却运用的轻松自如,桑弘羊作为一手推动者,可以说其本领非凡,几乎以一己之力硬生生地保证了武帝时期对外征战的后勤钱粮,功莫大焉!
但其也有缺点,那就是太极端了。
现在什么时候?大汉刚刚走出‘天下户口减半’民生凋敝,地方隐没人口,土地兼并如火如荼。可以说现在矛盾已经不是被打的半残的匈奴了,而是国内日益严重的土地兼并。
先帝刘彻晚年何尝没有看出天下的弊端?不然也不会下罪己诏,平息逐渐沸返的民心。加上自己培养数十年的太子被算计自杀,他已经没有了早期的雄心壮志。
霍光陪伴刘彻多年,更是其最信任的臣子之一,他岂会不明白现在大汉的结症?
因此他自执政开始,就开始与民休息,减少对外战争,这场廷议大辩论,也是在为他接下来的举措寻找理论支持。
霍光不明白彻底放开盐铁专营的弊端吗?不,他知道。
桑弘羊不知道现在坚持专营的后果吗?不,他也知道。
但身在局中,有些事情不是他们想要扭转就能平息的,军功集团需要战功和发动战争保障他们的地位;士大夫阶层需要进一步巩固他们的利益和政治诉求。
双方都在博弈,都在寻找突破点,只不过士大夫阶层的诉求恰恰符合霍光与民休息的政治主张,于是就有了这场大辩论。
他相信霍光不是不顾大局的人,也相信桑弘羊不会是个自私自利的小人。
他下笔如有神助,直到最后重重写下了八个字:官督民办,保税安民。
-----------------